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一點問題的回答

作者:貓疲字數:2448更新時間:2020-05-12 03:35:14
其實唐朝的政治製度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軍事製度了,帝國采取了授田農民為士兵來源的招兵製,但是這樣在國家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很難保證軍隊的訓練水平和作戰力:士兵是不會願意放下鋤頭拿刀槍的----≈qu;國家又沒有打仗,軍隊和我有什麽關係呢?≈qu;而反觀很多軍閥的私兵,基本上都是職業軍人,以軍隊作為終身事業,這樣的軍隊並非朝廷可以對抗的.可帝國政府看著先進的製度就是不改革,真是奇哉怪也~~~~~~ 藍鷹百分百 置頂 加精 刪除 ≈l;6-11 0:07:18 藍鷹所的問題,在曆史上已經反複了多次。唐朝並不是沒有職業軍隊,隻是戰爭頻繁時期與和平時期的側重不同,耕戰一體的農兵製和軍隊職業化的利弊就象一把雙刃劍,征兵製與募兵製反複交替,這是數前年封建社會的農本位主義所決定,開國征戰時期,職業化的精銳之師肯定更受重視,而和平時期農兵要比職業兵供養的成本低的多,更何況農兵要受到土地的約束,為了統治穩定著想,產生動亂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也要於職業軍隊,但另一方麵,雖然可以減少補給的壓力,初期有積極意義。但時間一長,也會嚴重削弱戰鬥力和戰鬥技巧,就象藍鷹所的,拿慣了鋤頭的士兵,是不太願意再拿起刀劍的。 朱元璋引以為豪養兵百萬的衛所製度,到後期麵對海盜和倭寇幾乎不堪一擊,反而是戚繼光、俞大酋招募的浙江福建沿海的礦工,手工業者,鹽販構成的新軍戰績卓著,工人作為一種新的力量嶄露頭角,成為是職業軍隊的骨幹。因此到了晚明後期,鼎鼎大名的關寧鐵騎,三邊之軍,都幾乎是募兵製和職業化的產物。 而中國長期以來的土地本位製度,造成了農民對土地依附性,不可能在和平事情維持太大規模的專業軍隊,連維持相當程度的農兵都有困難,這也就是本書的背景,到了唐代中期,承平日久,河北山南等地因為不願意荒廢農事,而府兵逃亡甚眾,以至於安祿山起兵,沒有象樣的抵抗力量,討伐部隊全部要從關隴之地征發,,但另一方麵,耕戰一體的農兵製度也有其存在的價值,駐屯軍雖然進取不足,都守成有餘,即農民不會去主動開疆拓土,但同樣對保衛家園決心也會讓來犯者付出慘重的代價。中國封建社會被後世批評甚多,大多數時期抵禦外敵時可歌可泣,而進取不足的曆史傳統,這不僅僅是某些人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扭曲儒家某些思想的誤導,也是由這種農本位主義的社會形態所形成的。就象一個農民守好自己一畝三分地能夠糊口,就絕不會其想搶別人的心態。 因此即使是現代中國,兼顧戰備和懇邊性質的邊疆生產兵團還是照樣萬裏國境遍地開花,成為國家行政構駕中的一個特殊存在。而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還是義務兵的主要來源。也就不難以理解了,這就幾千年來的傳統,中國還有九億農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誰能幫我找一個群,我的qq號碼至少要熬上1000時才可能有個太陽,一些資料的交流和反饋。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