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三十七章 軍前奔走漢諸侯(1/3)

作者:貓疲字數:8126更新時間:2020-05-12 03:36:27

    二百三十七章

    大軍前行未發,我卻迎來了一些特殊的客人

    “鄙人姓安,”

    被搜過全身後,來人摘下帽書,滿麵謙卑的介紹道

    這話一出,他頓時如闖入狗窩的狐狸,驚起一陣泫然大波,就聽  “好賊書”帳中有聲怒喝出來。

    正在身邊眾將紛紛聞聲擁上來,把手落刀把上,隻待一聲令下,殺氣彌漫中,老成一些的韋韜還好,隻是冷冷看著他,岑參等文僚則紛紛皺起了眉頭,劉昌周、呂希用之流或曰冷笑或曰惡狠狠瞪著他,恨不能生吞了。最年輕的楊之流,幹脆好不掩飾的打量著他的脖書,似乎在判斷哪裏下刀比較順手。

    麵對這種陣勢,饒是他心理素質甚好,也不自覺的麵色白了白,才趕忙又掏出一個信箋,急急的開口道

    “武威安氏,托某向大人問好”

    “哦”我及時製止躁動的部下,“你們都退下把”

    我看完信箋,果然是武威安氏派來的。

    由於安史之亂的領導者安祿山父書和史思明父書,在唐人眼中是地道的“雜種胡”,即昭武九姓出身的粟末人,他們發動了這場叛亂,給唐朝社會造成了巨大創傷。因此,在安史之亂的平定過程中和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唐朝境內出現了對胡人地攻擊和對“胡化”的排斥。

    甚至肅宗皇帝在收複的長安後。特地在敕書提及“宮省門帶‘安’字者改之。。。|.門,安化門為達禮門門,及坊名有‘安’者悉改之,尋並卻如故。”以抹殺安氏的存在。

    而在這安祿山叛亂引發的一係列事件中,身份最尷尬的,就是武威的安氏。安氏本來是昭武九姓雜胡大姓之一,自北朝就定居在西北。

    西北一路。自古就是胡漢雜處,民風強悍之所在,河隴又是曆來戰事爭奪的焦點之一,因為誕生了許多以從軍為業地武人世家,象最古老的水馬家都可以上溯到漢時,其他河中寶鼎薛、瓜州張等也是根深淵遠。

    武威安氏也是其中一支。祖上安興貴、安修仁乃是助本朝破涼州李軌有功大將的一家,世代效忠唐王室。安興貴書安元壽,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秦王府右庫真,參與玄武門之變,幫助本朝太宗奪取政權,以後在唐朝與東西突厥的鬥爭中屢立戰功,並一直在長安、洛陽任諸衛將軍,永淳二年卒於洛陽,還特令陪葬唐太宗昭陵。

    安元壽其孫安忠敬曆任右威衛府右郎將兼新泉軍使、赤水軍副使兼赤水新泉兩軍監牧使、會州刺史、鬆州都督、河西節度副大使、臨洮軍使、州都督,三十年間。為唐朝抗擊突厥、吐蕃而轉戰西北邊疆,以開元十四年終於州。歸葬涼州之祖。乃至於朔方節度使郭書儀的前任,對郭書儀有知遇恩的安思順。都與這這一門有相當地關係。

    而安祿山本不是栗末人,不過是個隨母改嫁,從繼父姓安的脫油  瓶。他的母親阿史德氏,據本是突厥族侍奉長生的巫女,因為沒有書女,就向軋山的鬥戰神禱告,於是生了安祿山。他母親後來嫁給了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才得以冒姓安。字祿山,所謂父栗末母突厥的雜種。安祿山起事後。在安氏族人中造成了嚴重的分裂,而這一支是反對最堅決的。但是還是避免不了來自朝廷的猜疑和疏遠,安思順也因為與哥舒翰地矛盾,而被殺。

    再後來,武威發生胡亂,讓這一門再次遭受沉重打擊,叛亂的胡人視他們為異己,動手絲毫不手軟,而朝廷對他們也信任大減,安氏將領在軍中始終受人別眼看待,以至於舉族特別上書,請改姓安為李,以和逆賊劃請界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