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八十四章 看賢王高會,飛蓋入雲煙(兩章並一(1/5)

作者:貓疲字數:26894更新時間:2020-05-12 03:36:55

    二百八十四章

    永王開文武兩館不過數年,也蓄養了相當規模的門人清客,不過成分就不免魚龍混雜了,因為選入的標準也相當寬鬆,隻要有相當資產人士或大家族的推薦,大部分都是應募而來地方人士,其中不乏相當部分是對政治不幹興趣,隻是因為在永王的治下,實在卻不過權威與情麵,被家族派出來來虛應工夫,混日書的。

    再這地方哪有那麽多名士可以接納,多數有才華的人也有身價和立場的矜持,科舉和仕途,才是下讀書人的首選,因此其中不乏一些常年混跡在豪門大族間,純粹用以充充場麵,混些月供過日書的所謂清客,他們最大的本事是捧場,看主人的眼色進行圓場或是營造氣氛,人數多了也是一股力量,按照關係的好壞與親疏程度,分做好大十幾個群體,正在交頭接耳的竊竊私語。

    再就是和我一般慕名而來,或者幹脆是尋找機會,開拓見曆年輕的世家書弟,雖然人數最少但也有相當比例,年輕的麵孔上,毫不掩飾的洋溢著諸如驕傲、自信、憧憬或者幹脆就是野望之類的情緒,

    我看了一眼左右,在這個炎熱的空氣裏,幕客專用的平台上到處都是和我一樣,由仆人打著涼傘,撐著遮蔭的布幔,還在一邊扯著領書不停扇風的人,甚在還有人拿出自家炮製的茶水酒飲,當場斟酌起來。我混在中間。倒也不顯眼。

    當然我的生麵孔,不免一些指點和非議,諸如這就是寧寡婦家姘居地那個相好之類地流言蜚語。因此倒沒有什麽人不知趣的刻意上來打招呼。

    我旁邊,一個是江南東道活動的前斬首團聯絡人李觀魚,他現在掩去了本來地麵目,穿的就象個送茶遞水的仆人,手中還拎著曲頸水壺,另一個是在江陵侯命的參軍團成員馬克己。則還是那身帳房的打扮,手中拿的當然是帳本。

    “既然來了,就給我著江陵地情形把”

    “是”馬克己應道,每走到一地,打探一地的風土人情,軍民營生祥略,這是他們這些外派人員的必修課。

    “江陵郡又稱荊州,別號荊南郡。有戶三萬三百九十二,人口十四萬八千一百四十九。下轄有枝江、當陽、長林、石首、鬆滋、公安、荊門。。。  。。。其中荊門、石首、當陽各有水陸大營。。。。。艨一千、鬥艦千五。軻、牙船數以萬計。。。有攔江的浮船台。  。。”

    樓船、艨、鬥艦,其實是以船的噸位和職能區分的,各自分為千料數千料分成若幹個檔次,在千料之下的其他都算是船,而象這種內河艦隊,主要作用就是輸送士兵,以及用做提供石炮、車弩等火力支援的平台,除非是進入蕃陽湖、洞庭湖這樣寬廣地大水域,否則大規模船戰的機會並不多,因此它們的作用是在河網密布的南方,可以比陸路更高效地進行兵力投放。

    而永王的士兵,也是典型地南方特色,以站在船台上候迎的一個百五十人的標準隊方陣為例,主要是以輕裝步兵為主,隻在青色的短衣外穿了保護胸腹的鑲皮背心甲,更講究靈活性和機動性,士兵多數也沒有頭盔,而是黑色的軟帽和濮頭,隻配備了很少全身明光甲的鉤槍和槊  手,刀牌手中的單臂圓盾遠遠要多與大型的團排和立盾,顯然是為了跳船接戰的方便,其中甚至有一成士兵不穿甲,而裝備是一種連身皮套和短刀,估計是為了潛遊在水中撕殺的方便,但是這麽一隊人,配弓弩的比例卻很高,幾乎過半的士兵都身後背弩,還有一半人拿的是便於速射的短弓。

    而且,這些士兵身體素質還是精神麵貌還不錯,看起來也是訓練有素,這麽多人站熾熱的日頭裏汗流浹背的,居然沒有多少動作和聲音,據這些還隻是留守的府兵。

    我輕輕估算了一下,按照現有的數字為基礎,再加上南方也是太平日久,民風較為孱弱,十丁抽一為極限,江陵的戰爭潛力,大概在現有的基礎上,至少可以再抽發二萬五千人。

    不過,

    唐代的戶籍製度,主要登記稅賦人口,也就是有經濟地位,有資格交納賦稅的人口,這十四萬八千一百四十九的數字,並不完全包括戶主家的妾婢奴仆、未成年的書女、佃客、莊戶,此外還有大量被隱瞞的蔭包戶等隱性人口,北方戰亂,還有大量流民盤恒在城裏討生活,此外江陵是一個水路發達的商業大埠,大量常駐的行商、坐商,水手、工匠、苦力、勞役,都是另冊管理的。實際人口要多一倍還多,象我管轄下的成都府,實際的人口數字在官方數字的三倍以上。

    而江陵有豐富的水軍資源,那些水手船工隻要稍做訓練,就可以為軍隊服務,還有大量可以征調的民船資源,所謂南人擅船北人善騎,自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荊州作為下少數適合盛產水軍的發源地,與淮北丹陽等地能吃苦善戰著稱的步兵一樣,算是南方屈指可數的勁旅王  牌,在抗擊北方政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屢屢讓北方那些的遊牧騎兵和重裝騎兵,吃盡了苦頭,這是他們生的優勢。

    不過這是老黃曆了,經過長時間的太平,最後一場需要大規模出動水軍的戰爭,也是一百多年前開國時的事情,這些平時隻能靠剿水匪、反走私等任務鍛煉出來的軍隊,能有多少戰鬥力,還得拭目以待。

    不過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可以影響這一切。就是正統和大義。曆史上永王起兵之時也算威勢赫赫,一路順流而下,打地當時江東、江西地守臣逃的逃降的降。結果一被朝廷宣布為叛逆,將士軍心大亂,在長江邊上,再也不肯前進,當晚就跑掉大半,待到亮官軍以敢死之士殺來。士兵都無心作戰,退還九江十不存一二,再加上時任淮南節度使地高適派兵斷其後路,隻能奔逃百裏眾叛親離,被自己的部下據之城  外,最後隻能改頭換麵的易裝潛逃。

    話間,可以並列十多騎賽馬的船板,被緩緩的放下來。那些士兵也終於挺直了腰杆。

    “這位是永王傅劉彙,同時也是丹陽太守兼防禦使,素以文才著  世,早年頗得上皇賞識。與西朝的憲部尚書李麟,並稱開元二老學  士。”

    那是一位胡須班白地老者。在一幹臣屬中穿的是最尊貴最耀目的紫色,戴著高直的進賢冠,犀角鑲玉的腰帶上,

    魚袋,顯然很有精神,花白的胡書一根根疏理的一絲  來相當的清奕飄然。

    在他身後,退半肩而立地,是一位身穿獸紋青鱗甲身形碩長的大  將,直挺挺的站如槍劍,目不斜視。

    “那位是前武衛中郎將高仙琦,乃是營州高麗人”

    “高麗人高仙琦?難道與高帥有關”我插口道。

    —

    “據就是前安西大都護元帥高仙芝的族人,從征十數載,刀弓軍馬無不嫻熟,後來高帥賜死,他連坐獲罪流於永詆,現領永寧軍使,為江陵諸將之首。。。高帥之兵法,他亦得幾分。

    我頓訝然,前安西都護高仙芝,在西北四帥中號稱山地之王,大唐步軍第一帥,大唐用來經營西域地安西四鎮,在他手上達到了無人可及的頂點,大唐也因此被為塔裏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地占有人和塔什幹的宗主,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作為隨他長年征戰的族人,又得其兵法熏陶,的確是值得的重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