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四十六章 閑宮下(1/5)

作者:貓疲字數:13142更新時間:2020-05-12 03:37:32

    “君不見昔日西京全盛時,汾陰後土親祭祠。

    齋宮宿寢設儲供,撞鍾鳴鼓樹羽。

    漢家五葉才且雄,賓延萬靈朝九戎。

    柏梁賦詩高宴罷,詔書法駕幸河東。

    河東太守親掃除,奉迎至尊導鑾輿。

    五營夾道列容衛,三河縱觀空裏閭。

    回旌駐蹕降靈場,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發色正煌,靈煒燁攄景光。

    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輿出。

    彼汾這曲嘉可遊,木蘭為楫桂為舟。

    棹歌微吟彩浮,簫鼓哀鳴白雲秋。

    歡娛宴洽賜群後,家家複除戶牛酒。

    聲明動樂無有,千秋萬歲南山壽。

    自從子向秦關,玉輦金車不複還。

    珠簾羽扇長寂寞,鼎湖龍髯安可攀。

    千齡人事一朝空,四海為家此路窮。

    豪雄意氣今何在,壇場宮館盡蒿蓬。

    路逢故老長歎息,世事回環不可測。

    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

    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

    不見隻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安景宮中,前代詩人李嶠的《汾陰行》,隨著張野狐手撥的琵琶吟唱,輕輕繚繞在宮室中。

    軟塌上年近古稀的太上老皇帝輕輕摸索著案頭一方溫潤如水的玉印,輕輕歎了一口氣。

    唐皇九寶,除了傳國璽外,尚有用之鎮國氣運的神璽、封禪祭神的受命璽,答王公疏表的皇帝行璽、封賞臣下地皇帝之璽、征召外官的皇帝信璽、酬應國書的子行璽、宣撫藩服的子之璽、以及號令藩戎攻戰的子信璽。其中八璽。已經隨韋見素、房倌移交北上,隻有一方“受命璽”被留下來,用以製誥之用。

    而這方大名鼎鼎地“受命璽”卻是另有來曆。以璽傳國始於秦祖龍,始皇帝大略並六國而取藍田美玉,雕龍為章。李斯篆書“受命於,既壽永昌”傳萬世。秦二世亡,子嬰奉璽降於漢高,王莽篡漢摔缺一角,以金補之,漢亡孫堅得之於井。質於袁術,袁術敗而歸曹操,司馬代曹,又喪之五胡。南北之世幾經易手。傳承始終不斷。

    至隋亡,蕭皇後及楊正道攜璽出奔突厥,是以唐開國無寶,太宗另刻一璽,書“皇帝景命,有德者昌”以傳國柞,直到貞觀四年。國勢鼎鼎。蕭後率隋人東歸,才失複得。而原本的傳國璽,退居為“受命璽”。現在,它也代表了半隱半退地安景宮中的最後一點權威。不過他這一點權威,似乎也有些不穩了。

    自從聽龍武軍主將在敵國受刺,又困於雲南城,那些南蠻使者又有些張揚起來,連那些大臣多相勸就此締約,卻又劍南百廢待新民窮力疲為由,遲遲組織不起後援,讓他心情一下變的很壞。不過他已經下定決心,實在不行就違反常例,直接宣使邊軍,寧可失邊土也要接應保全這支百戰禁師回來。

    想到這裏,太上突然轉頭對另一邊的端坐著的,剛剛再次下江南宣旨回來地中書舍人裴士淹道

    “爾此去,……張曲江的家人,可還安好……

    他此去除了獎賞兩淮三道平亂有功諸將的同時,還有一項任務,就是去韶州曲江縣祭告以故的張九齡撫慰其家屬。

    “蒙上掛念,曲江公一門具好,……州縣免其二代賦,又蔭其子弟六品三人,舉族拜謝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