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六十一章 誌海(1/5)

作者:貓疲字數:18954更新時間:2020-05-12 03:37:40

    不得不回來,因為

    仆固懷恩回師了,回來的還有河東節度使行兵馬副元帥李光弼一行人,雖然他的部隊都以追擊叛黨,監視渤海為名,留在安東北部與南部二十一州的龍武軍所轄對峙,但他還是領受詔命回來了,嚴格他是被那位白衣宰相李泌的一封信,給激將激回來的。

    據,在那封沒有署名也沒有落款的信裏,李泌隻留了一句話“以君之功,可比安祿山呼”,於是這位就放下軍隊,回到了洛陽。

    雖然曆史上很多事情都沒有如期發生,建寧王到現在還活的好好的,以並不算合格的監軍身份活躍在軍中,太子白也在河北表現的讓人耳目一新,與曆史上自長於深宮,操納與宦官婦人之手的評價,越來越遠去,但並不代表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一切又與經曆了安史之亂後,朝廷對番將的不信任和對武人集團的危機感,密不可分的。

    當初,安思順本來是前任朔方節度使,安氏也是西北軍中赫赫有名的將門,象郭子儀,李光弼都是他的手下,因為他的本家兄弟安祿山起兵造反,為了避嫌兼安心,遷為禮部尚書,架空起來,由郭子儀領其位,他本人也是最早安祿山有反誌的人,但是還是沒能逃過朝廷的猜忌和輿論熊熊。被楊國以私通叛黨地罪名賜死。

    這也反映了朝廷對胡將普遍的心態,據當年。郭子儀,李光弼兩身出身不同。在安思順帳下做牙門將時,從來不一句話,形同陌路一般,兩人行事和作風都大相徑庭。

    據當年,安思順被賜死,郭子儀被委任領其位時,身為部將的李光弼,竟然害怕地要丟棄妻子兒女連夜逃亡。還是郭子儀親自站在營門口進行勸慰挽留。可見當時朝廷對番將的輿論。

    朝廷肯讓郭子儀分一半兵力給李光弼另成一鎮,未嚐也不是看中了他們這種涇渭分明,刻意不相往來的關係。

    結果這兩人從此走上的道路和曆史評價也大相徑庭,

    下為其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妒,窮奢極欲而人不不非之,最後得以終享年。曆代功臣能做到這一點的實在是少之又少,難之又難。郭子儀可以是獨樹一幟。

    論戰功郭子儀不如李光弼,可評價卻在李之上。因為他精通權術,深知做官曲伸之道。悉易經,知陰陽道理,有“忍”也有“挺”,即強調“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

    在一片番漢諸將勾心鬥角,恩怨糾纏中,始終遊刃有餘的掌握著這些驕兵悍將,將他們吃的死死的,維持一個巨大地威信和德望。也始終從實力和地位上壓過李光弼一頭。而讓後者沒有多少怨言。

    連我也不得不承認,那位僅有幾麵之緣,笑起來很慈祥無害,但其實老成人精的郭子儀郭老頭。看人的眼光很毒辣,深窨人臣之份,光看李光弼、仆固懷恩這些一時駿雄,都效力過其帳下,就可以明問題,當朝廷提拔他並詢問誰可以接替他時,他卻舉薦了關係不算密切的李光弼,後來朝廷再次分軍。他有果斷舉薦了並非郭家軍體係內的仆固懷恩。

    因為他更懂得功成身退韜光養晦的道理。果斷交出所有的權力,於是三代皇帝都要禮敬他。無論誰掌權都要重視它,卻很難奈何的了他,雖然退養不管事,但一旦有事皇帝還離不得他,成為後世臣子善終的典範,也是我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據熟悉他地人,這位老帥身體很好,胃口極佳,每都要食酒肉三斤三鬥,晚上還喜歡摸黑把十個一紮的酒壇子當啞鈴,提來搬去的以鍛煉臂力。

    如果沒有意外。

    再過不多久,他該在朝廷的猜疑付諸於表麵之前,交出所有的軍隊,養上十幾院落的漂亮女人,做一個好色富家老頭了,生上一大堆的孩子,然後讓最的一個娶公主,演一出叫醉打金枝的宮廷喜劇。

    相比做元帥更會做臣子,下初定就主動要求交出所有兵權,拿朝廷的高官厚祿,有用沒用都養上十幾院子地女人,奢侈揮霍以自汙名聲,做一個快樂的好色老鬼,甚至可以敞開私房門禁,任由部下親近行走,以示儻蕩無私,可以豁達通明到人臣之極的郭子儀。

    李光弼這人,就耿直的多了,他原本是為了對抗安祿山在大唐眾多胡將中地號召力,而繼哥舒之後,被扶植成忠君愛國的一麵旗幟。再加上他祖上本來就是內附營州契丹的大首領,對於安氏叛軍中眾多的契丹人來,也有釜底抽薪的意味。因而他的提拔,政治意味大於對他本身能力的看重。

    因此,他是典型的軍人做派,好聽叫做雷厲風行,不好聽有點知進不知退地味道,是非曲直非要辯明,秉直己念而很少有退讓,雖然功勳卓著無人可及,但得罪人太多不為上喜。就象他因為貌似看不起裙帶和外戚地身份,一直對我和我的部隊不假顏色。

    雖然,後世史家對李光弼評價甚高,認為他完全可以與孫臏、吳起、白起、韓信這樣地古代良將相比肩,且品德方麵,更勝一籌。****所謂李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整,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