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零九章 移民(1/3)

作者:三戒大師字數:6936更新時間:2020-05-15 00:42:23

    全文字無廣告     第一零九章  移民

    科舉,看似是一考定終身,但實際上,遠不單單是一場考試那麽簡單。//.  // 想獲得更高的錄取率,想取得更高的名次,在考試之前一年,甚至數年,就必須開始行動起來。

    陳恪和宋端平他們出川遊曆,拜謁高人名士,又何嚐沒有此中打算呢?如今他們已經是當今文壇盟主、翰林學士歐陽修的門生,自然不需要再費力氣拜謁,隻要專心讀書便可以。

    陳恪這次回川,一是給妹定心、二是讓自己收心,三是辦理‘寄應開封府’的手續,四是搬家……

    所謂‘寄應’,用後世的話,便是……高考移民。宋代科舉,分三級,解試、貢試和殿試,其中前一級是後一級的基礎,所以理論上,隻有通過了在本路舉行的解試,才有資格到汴京,去參加下一級的貢試。

    比如,蜀中的舉子,都要到成都參加發解試。但這就牽扯到‘解額’的問題……所謂‘解額’,就是錄取人數……地方各州的解額是固定的,所以,大宋的貢試參加人數,總是固定的。

    但大宋重視文教,為了鼓勵百姓讀書,真宗皇帝還親自做過廣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已經深入民心,因此讀書人的數量連年激增,發解的名額卻從不增加,這就導致了發解試時,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殘酷競爭。

    一旦過去了,雖然不是康莊大道,但四取一的貢試,足以讓人幸福到流淚了。

    雖然按規定,生員必須在本州本貫應試,但朝廷也有條件的允許在別處應試……比如在京的官員,原籍離京兩千裏,允許其子弟‘寄應開封府’;又如鄉裏遐遠、久住京師者,許於國子監附學,在京城參加考試。

    在京城考試有什麽好處呢?想想後世就知道了。而宋代對京城的政策傾斜,甚至還要超過後世。比如在汴京城內,同時會舉行三場發解考試……國子監發解試、開封府鄉試、以及別頭試。

    三種考試針對不同人群……前者是為在國立大學念書的監生準備;二者是為開封府的土著市民準備;三者是為那些未經科舉得官,又想參加科舉者,以及權貴子弟準備。加在一起,其錄取率要遠高於地方。

    除了減少發解考試難度,士人移民汴梁,還可獲取京師無比優越的教育資源,所謂‘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為詩賦策者不得及第;非遊學京師者不善為詩賦論策。 ’此外省試的考官也居於京師,更利於士子考試信息的把握。

    從以往經驗看,通過京師發解考試而登進士的比例最少不低於四成、最高甚至能達到五成……這遠遠高於地方各州兩成多的登第率,由此可見京師教育質量之高。

    陳希亮是京官,眉州距離京城,有好幾個兩千裏,因此陳恪兄弟可以辦理京城戶口,合法參加‘別頭試’。宋端平本來是沒那個能耐的,但他在昆侖關立了功,封了個從八品的承奉郎……雖然是散官虛職,根本就沒地方上班,卻不僅有俸祿拿,還有資格參加‘別頭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