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八六章 天賜之地(中)(1/3)

作者:三戒大師字數:6844更新時間:2020-05-15 00:44:01

    原創

    陳恪所的超級銅礦,就是後世被稱為南銅都的昆明市東川區。//.  //5東川,號稱‘馬踏露銅’之地,早在西漢起,先民們在此處用‘火燒水潑法’開采銅礦,並用木炭冶煉銅錠和鑄造錢幣。隻是後來,隨著地表的銅礦開采殆盡,東川的礦業也就消失了。

    但陳恪知道,在他原先那段曆史中,從南宋時起,陸續又有大量易於開采的銅礦被發現。到了元朝,東川更是成為全國唯一的銅產地。之後延續數百年,一直到清朝,全國七成以上的錢幣,仍由東川銅鼓鑄。

    不誇張的,僅此一地的銅礦,便夠大宋百年之用無虞。

    而且東川銅礦還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水運條件優越的珠江水係,溝通其與兩廣之間,可以使滇銅以合理的成本,大量運到京城等地。

    而要想利用珠江水係,最大的困難就在這紅水河。陳恪並非什麽水利專家,但他比當代人多了千年的見識。知道紅水河與南、北盤江組成了雲貴高原的水運出海通道。在他原先那段曆史中,從南宋時起,這段水道就是滇、黔、桂沿江地區主要的交通命脈,極大促進了雲貴與兩廣間的聯係。但要想行駛龐大沉重的銅船,必須要征調大量民夫,對河道進行修整,如清除暗礁、拓寬河道、分流減水、修築船閘等措施……

    “這是一個係統的大工程,現在已經有了初步的方案,不過我還打算請專家論證一下。”快船如葉,漂蕩在血紅色的驚濤駭浪上,侯義已經把苦膽都吐出來了。陳恪卻仍若無其事的與張俞話道:“這條水道對大宋的意義無比深遠,無論花多少錢,我們都要貫通它。”

    “這可真是個大工程啊。”張俞比侯義好很多,隻是臉色有些蒼白道。

    “是啊,不過這仍然比金沙江要簡單數倍。”陳恪點點頭道:“雖有千裏之長,但絕大多數水道都適宜通航。真正需要動手術的地方,也就是二十幾處,隻要肯下本錢,工期不會太長。”

    “大人怎會知道這條河可以通往廣州呢?”張俞終於按捺不住,問出了一直以來的疑問:“人常來常往於大理,竟不知道這樣一條水道。”

    “所以要讀書嘛。”陳恪當然不會,我上輩子在珠江上看過大貨輪。他淡淡道:“早至西漢初年,南越王以財貨招引夜郎。蜀郡所產的蒟醬。曾經牂牁江運往番禹。牂牁江就是現在的北盤江、紅水河;番禺就是現在的廣州。”

    “果然是秀才不出門,便知下事啊。”張俞由衷讚道。

    “這話的,陳大人可是狀元。豈是區區秀才可比?”侯義奄奄一息之餘,還不忘奉上馬屁。

    ~~~~~~~~~~~~~~~~~~~~~~~~~~

    從繕闡到廣州,全程兩千六百裏。若是走陸路,最快也得一個月。但陳恪他們一路順流而下,隻用了不到四時間,便抵達廣州城下。

    到了廣州城,陳恪亮出了使節印信,一麵將大理的情況,八百裏加急奏報朝廷。一麵取了驛馬,日夜兼程趕往京城,隻用了五時間。便抵達南熏門外三裏處的春街亭。這裏是官員出京時的送別之處,亦是迎接官員回京的地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