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五十七章:攻略開始(1/4)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11766更新時間:2020-05-27 07:39:54

    今晚侄子滿周歲,隻能寫這麽多了。

    ……………………………………………………………………

    軍隊出征曆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的,這一次因為要渡江的關係,在事先更是需要征集足夠的船隻。

    呂哲是一個對土木工程比較了解的人,他的渡江方案並不是征集多少大船然後一批一批的運送過去,而是調集舟配合足夠的木板,選一段水流比較平緩的河段,利用幾的時間直接造出一條浮橋出來。

    用方舟作為浮力,在間隔的方舟上架設木板,在用繩索和釘子鞏固。這一類的橋並不是呂哲首創,以前秦軍進攻楚國的時候王翦也這麽幹過,所以並不讓人覺得新奇。再則之前建造兵堡的時候已經建過浮橋,隻是那會因為過去的人比較少也沒多少物資,相對於這次的規模比較罷了。

    橫跨整個江麵的浮橋寬度足有五米,季布率領本部跨過長江的第一就在對麵早先過去的工程隊舊址上砍伐樹木擴增,因為前期有不少木頭留下倒是沒費什麽勁第二那裏營寨就已經立出一個輪廓。

    營寨的外圍防禦設施與早先建好的兵堡成了臨靠長江的一個掎角之勢,做好這一些的季布沒有停留,將營盤交給趕上來的中軍部隊,他的五千本部就直接消失在茫茫的森林之中。

    長江的南岸比之北岸更加的荒涼,若是北岸還有江陵那麽一個有人跡的縣城,它的南岸則就是一片連綿數十裏的原始森林。

    先鋒軍一直都有開路的職責,季布這支部隊當然也不例外。他們的開路方式不是砍掉路上的所有樹木,而是為後方的部隊探查路途中的地段沿途留下記號。實際上先鋒軍確實也隻是這麽做就足夠了。所謂的“逢山開路,遇水填橋”真正意義上不是戰兵該去幹的事情,那是輔兵部隊的責任。

    季布麾下的部隊沒有輔兵,呂哲在開會時讓季布的本部“逢山開路,遇水填橋”是一個失誤。後麵為了彌補這個失誤又給季布增派了五千的輔兵部隊。(好吧,其實是榮譽失誤了,現在趕緊圓過來。囧)

    先鋒部隊所屬的五千輔兵帶的工具最多的是斧頭,他們將沿途地段的樹木砍伐掉,用工具拉到道路的旁邊。重複地跟隨著戰兵的腳步一路砍伐過去之餘,他們攜帶的牛車也裝載了一些砍伐下來的木材。不過大部分砍伐的樹木是留後方的袍澤去處理。會攜帶一部分經過處理的木材,要是路上遇到溪流,那時候他們就要架設橋梁給後方的部隊通過。

    在季布的部隊出發後的第二,呂哲率領一萬戰兵也踏上了出征的路途。

    這兩支戰兵為主的部隊隻攜帶了五的幹糧,輜重是交給後軍,也就是共尉率領的那兩萬五千輔兵。

    隻攜帶五的幹糧怎麽夠呢?那麽有必要來詳解一下。

    古時候的戰爭模式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任何時代的部隊……除非到了有運輸機的年代可以空運或者空投,不然任何一支軍隊都不可能從出發就永不停止地一直前進,冷兵器時代的軍隊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一般在行走三後就會進行短暫的休整。這種休整是緩解疲勞,也是在等待補充糧草。

    主戰部隊在任何時候都是一支軍隊的前鋒,中軍自然就是主將所在的軍隊,後軍除非要行使什麽計謀。不然從始至終就是一支押送輜重的部隊。在沒有空中力量之前,戰場是有分前後的,自然是前方危險後方安全。這種模式在華夏到了秦朝的一千多年的冷兵器作戰中幾乎沒有變動過,哪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也是這種模式。

    如果一支戰兵部隊攜帶糧草,他們的行軍速度絕對快不起來,失去速度的部隊還能叫作先鋒嗎?直接叫四不象部隊算了。

    季布所屬的五千輔兵其實他也不用費心去管理,那隻是一支跟在戰兵後麵打雜的部隊,做一些開路和搭橋的累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