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七十二章:大不同(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6984更新時間:2020-05-27 07:40:25

    番陽,廬江郡之首府,與現下的許多縣城一樣,它的城牆在去年始皇帝詔書之下被拆除,從遠處看去不過是一座滿是茅草屋的縣城。

    縣城的建築格局雜亂無章,從外麵看去那一座這一座,這樣一來道路也就顯得歪七扭八,根本就看不見一條超過百米的道路。

    可能是長久戰爭的關係,又或者是項梁十五萬大軍兵逼而來,縣城之內幾乎看不見在營業的商店,街道走動的人也非常少,偶爾有看見人也是行步匆匆。

    這裏的黔首與之南郡不同,他們的神色總是充滿了不安全感,臉上看去也是一副營養不足顯得菜色的模樣。

    南方動亂伊始,除開動亂很快被鎮壓下去的南郡,各地的糧倉和農田大部分在戰爭中毀去,開始的時候還有部分餘糧可食用,到了六月份開始就是處於缺糧的狀態。

    幾個月的戰亂讓人口在極短的時間內大量銳減,缺糧又迫使很多人背井離鄉求食。這樣一來遷徙途中生病的幾率也就增多,死在求食路中的人亦是不在少數。

    廬江郡動亂之前的人口有一百三十多萬眾,死在戰亂之中的人無法計數,又有部分人成為流民向外郡遷徙,經過半年的失去次序廬江郡的人口隻有不到八十萬,所以再壞的次序也好過沒有次序。

    現在在桓楚治下的口中該有七十餘萬,另一方勢力那邊也有個十萬人左右,呂哲那邊得了十三萬,那麽戰亂之中至少是造成三十多萬人凋零。

    八十萬的人口,桓楚在這樣的人口基礎下維持著一支八萬人的軍隊,那麽就是十個黔首來養活一名士兵?

    錯了,除了秦國之外十名黔首養一個士兵根本就不可能,大秦有成熟的耕戰製度,很多時候是八名勞動力養一個士兵,某些特殊時刻甚至是做到了四名黔首養活一個士兵,這一切都是依賴於商鞅的變化。同一時期的的其他國家,一個士兵需要至少二十名黔首來養活,社會狀態不好的國家甚至需要五十名黔首才能養活一個士兵。那麽決定民與兵的比例是有什麽因素呢?其實就是出產!

    在當下的社會情況下,南方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被破壞越嚴重的郡縣士兵就越少,不是這些勢力不喜歡多一點士兵,而是實在養不起。

    桓楚能夠有八萬士兵不是廬江郡的出產足夠,一個不斷戰亂無法取得生產的郡縣談什麽產出?他之所以能維持八萬的軍隊是因為能夠從南郡那裏交易到糧食,後麵更是能依靠借出軍隊換來大批量的兵器。

    季布帶來的五萬大軍中除開兩萬戰兵,三萬的輔兵中有兩萬人是桓楚借給呂哲的租用軍。

    呂哲像吳芮和桓楚借兵本來是要對抗南下秦軍,因此拿出庫存的兵器將租借來的五萬人在極短的時間內武裝起來。

    秦軍是南下了,呂哲也帶著租借來的兵力北上,不過由於種種原因這五萬人沒有經曆過任何一場的廝殺,甚至用得著他們在旁邊搖旗呐喊的機會都很少。

    這支租用軍的租用期限是兩年,遠遠不到歸還的時候,不過事情總是有變通的地方,這次項梁兵逼廬江郡,桓楚覺得不敵項梁對呂哲表示歸附,呂哲維持廬江郡成為緩衝地帶的策略已經不合時宜,那麽呂哲拿下廬江郡也就成了必然,租用軍在這種情況下還談什麽期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