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百一十六章:時光如梭(六)(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6802更新時間:2020-05-27 07:42:27

    當然了,皋通的原話不是那麽,畢竟現在華夏還是一個概念,並不算是一個種族或族群而存在。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並非是指種族或族群,頂多就隻能算是一個文明體係。

    皋通的原話裏麵不會看見任何與華夏有關的字眼,不過整句話的意思就是那樣,特別想表達的就是那段“為周子分封”“國君”這些意思,他們肯定是知道魏國和韓國現在是漢國的受保護國,而受保護國基本上是與藩屬國沒什麽區別的,這麽一來顯然是在委婉的表示“我們已經願意成為漢國附屬國的存在,每年必然會派人前去聽成,漢國的大王有什麽要求也能協商”。

    甌雒國所謂的“聽成”是一個老詞,那都是春秋時期的用語了,總得來就是“老大,保護費我願意交了,能不能不挨揍”的求饒。

    自從春秋時期的晉國老是喜歡被一幫弟前呼後擁揍這個揍那個開始,無論是在什麽年代,有幾個附屬國跟隨都是一件非常拉風的事情,也是彰顯強大的體現之一。

    宗主國保護某個或某些國家,從受保護國收取保護費用來作為軍費,這也是一種春秋時期最為被接受的圖強手段,但是現在距離春秋都多少時間了,各國所圖的早就不是收弟,是對列國的吞並,曉得開明泮或者甌雒國是不是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竟然會想出這麽一個辦法。

    華夏大地早就不玩收弟的遊戲了啊,呂哲當初接受魏國和韓國的投靠除了要有一個緩衝區之外,僅僅是想要造成一種“你看,我並沒有強烈的擴張,魏國和韓國那麽弱我都沒有吞並而是選擇保護,所以我很人畜無害”的假象,用這樣的行為來減少列國的敵意。

    呂哲已經徹底站穩腳跟,漢國的存在已經成為曆史的事實,哪怕是秦、齊、燕、趙、魏、韓現在聯合起來也難以消滅,實話已經不怕撕毀偽裝,因此在出兵北上的整個計劃中,

    吃下魏國和韓國也是計劃的一部分,就看是和平方式的融合還是武力的兼並了。

    到底呂哲關於一統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他畢竟是生活在“一統思想”已經維持兩年多年的土地上,隻要有機會必然會重新將華夏大地統一起來。而似乎機會越來越近了?

    駱搖很認真的思考了一下關於甌雒國是不是華夏體係一員的問題,他想了半壓根就不知道該怎麽分辨。

    皋通不斷地在勸,甌雒國是由周子分封的蜀國後裔開明氏建立,自然就是屬於華夏文明體係的一份子。他還不斷地指著自己身上的衣著和那軸國書,甌雒國的著裝與中原那邊的款式是一樣的,國書也是用象形文字來書寫,這些難道不是華夏體係一員的證明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