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百九十五章:航海時代(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8802更新時間:2020-05-27 07:44:00

    漢國的水軍是呂哲剛發家不久就被重視的兵種,當時呂哲治下隻有竟陵一處造船工坊,該工坊所製造出來的船隻隻能提供於內河行駛。●⌒,

    呂哲麾下的水軍正式得到高速發展是在南陵城建成之後,於長江中遊河段的左右兩岸設立三處造船廠著手研究新型船隻,不過這個時候還是主要研發內河類型的船隻。

    開始研究海航類型的船隻是在呂哲攻占百越諸地,吞並了閩粵之地、甌越之地、嶺南之地,先是在新設的閩南郡沿海(現代泉州附近)設立第一處海航船隻研究基地,其後又在南海郡沿海(現代廣東附近)設立兩處海航船隻研究基地。第四處海航船隻研究基地是在吞並齊國之後,設立於東海郡的東門闕(現代連雲港)。

    沿海的研究基地設立開始了呂哲治下對於褐水海軍的啟航之路,不過總得來大多是屬於研究實驗性質,五六年的時間內各式各樣造型的船隻被研究和製造出來,開出沿海後有些離岸行駛不到十來直接喂了魚,有些是使用一兩個月雖然沒有沉沒卻也發現巨大隱患隻能返廠,首款經過反複試驗證實可在海麵行駛的船隻還是在近一年才出現。

    第一款被證實可適用於海麵行駛的船隻,它的長度是在四十五米、寬度十八米,具有首部尖、尾部寬、兩頭上翹、首尾高昂的外觀形象。因為有增加內部空間的需要,它的兩舷向外拱,因此看去船身也顯得“腫胖”。不算船桅的高度是分為兩層含吃水深高度七米,也就是吃水深度四米左右,露在水麵是三米左右。算上船桅的總體高度,將船桅之上必要的瞭望哨鬥算進去,總高度是三十四米。

    白了吧,呂哲治下的造船基地設計海航船隻的時候依然是將華夏文明特有的“臉盆”情結給整進去了。那麽也就是追尋著一種船隻總體形狀趨於“圓”的姿態。

    華夏古人很早就發現盆子具有很強的浮力,他們沒有去思考為什麽會有浮力,隻是認為該種形狀最有安全感,因此也就有了“臉盆”情結。

    呂哲有親自前去觀看過研究出來的海航船,看到的第一眼就認出那是屬於什麽的船類體係,除開造型模樣有些許的區別之外,那根本就是福船的一種。

    福船?真正的福船可不止是有兩層構造,真正的福船全船可是達到了四層結構,不過有一點差不多相同的是設計人員都考慮到了海麵的水紋與內河不同,他們認識到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行船需要有足夠的吃水深度保證船身的維穩性。都是盡量減少了水麵的高度又增加吃水深度。

    如果呂哲沒有記錯,福船體係是出現在兩宋時期,也就是公元一千年左右才會出現?

    那個時候的大宋版圖有缺,因為後晉石敬瑭為了尋求契丹的庇護割舍了燕雲數十州,一直是到後晉滅亡大宋直麵的就是契丹遼國,先不足的大宋無力收複燕雲之地,所麵臨的是沒有山川地勢之險作為屏障,那麽就需要維持龐大的軍隊來保證邊境的安全。

    大宋的軍事開支可以是曆朝曆代之最,對於商業上的稅收也就極度依賴。自然而然是要極力鼓勵經商,陸路上因為契丹遼國和西夏項黨幾乎完全截斷了陸上絲綢之路,宋人隻能是被迫將目光轉向海上,也就從而開啟了屬於宋人的航海時代。就是在這種背景的需要下,宋人的海航發展得到了驚人的發展,福船體係就是在那種現狀下被研發出來。

    曆史有著驚人的相似……哦!不是呂哲所統治的國家也麵臨像是大宋的窘境,是海航的發源地上麵的相同。大宋的海航是從現代的福建起步,呂哲治下的航海也是從這裏開始,難道不是相似?

    福建擁有三千三百二十四公裏長的大陸海岸線和一千四百零四個沿海島嶼。與台灣隔海相對,生活在閩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馳騁於廣闊的海洋。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環繞省界的山脈並未阻隔了閩人與外省和海外的社會經濟交往,海上航路讓福建很方便地與外界連接起來,甚至因此走得比其他省份更遠。加上福建境內多山,物產豐富,盛產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鐵、桐油、蠣灰、藤、棕、麻、生漆等物料,民間就地取材,隨處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業十分繁榮,這些得獨厚的條件,是海航所不可缺少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