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百二十六章:遙遠的距離(1/4)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9322更新時間:2020-05-27 07:44:15

    &l;div lass="adread"&g;&l;srip&g;sh_read();&l;/srip&g;

    很難清楚華夏族群是從什麽時候養成故土難舍的情結,不過農耕民族基本上都會有鄉土情結,畢竟農民離開了可以耕作的土地也就什麽都沒有了,隻有遊牧部落那種有水草就能活得下去才不在乎腳下是哪裏。◎,

    可以確定的是維持半農耕半遊牧的上古先秦時代,華夏的鄉土情結還不是那麽的“嚴重”。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要是能夠進行土地置換,一村一部落更換棲息地並不是多麽嚴重的事情,有些時候甚至十分歡迎國家主持下的遷徙,能夠得到來自於所屬資源的調配。

    真正讓華夏族群不願意背井離鄉的情結是在封閉的社會環境中養成。

    李唐率先頒布限製民眾隨意遷徙的政令,規定了出鄉、出縣、出州府都要有官府的允許,不過雖然是有相關規定,可是不管是官府還是民間都不太當一回事,於懲罰措施上並不森然。大概是有那麽某一時期,李唐更改了相關的政令,鼓勵士子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也才有那麽多的士子在遊曆的時候能夠寫出那麽多的美好詩篇。

    到了趙宋時期這樣的限製開始變得更加嚴重,為的是防止流民的出現,防止流民成為動搖皇朝根基的危害,官府每每發現流民便會進行追捕,追捕到就臉上黥字成為廂軍,而廂軍在趙宋時期壓根就是難民營一樣的官府機構。

    一直是到朱明皇朝對於人們遠遊的限製就更加嚴重了,史學家朱明皇朝限製人口流動是擔憂一些野心家從遊曆中擴展眼光,也在遊曆中結交到英雄豪傑成為助力,沒有得到允許而亂跑在趙宋時期會被抓捕成為難民團的一員,到了朱明時期卻是會被殺頭。史學家拿出嚴酷的法律和科考上的一應知識,甚至認為八股文和限製遠遊是出身低微的朱八八在擔憂自己的統治並不是正朔,進行徹徹底底的愚民政策,用這樣的行政限製保證不會出現“英雄”來達到自己統治的長長久久。

    可以發現一點。越是封閉的社會越是沒有什麽傑出人物,越是開明的社會各種文人墨客和英雄豪傑也就越多。李唐的開明和對新鮮事物的包括使得華夏曆史有了輝煌的篇章,但是李唐的輝煌也正是因為過分的包容,接納了太多應該被遏製的潛在威脅而走向毀滅;趙宋一開始就是不那麽自信,那是建國之初先性上的不足,他們的針對卻隻是針對最底層的民眾,對於商賈和士人卻是采取有選擇性的包容;朱明的限製就過猶不及了,愚民政策造成帝國毀滅的時候,不但沒有出現力挽狂瀾的人傑,反而是一大群莫名其妙的家夥十足的蹦躂。甚至出現了一個舉族不過三五十萬人卻能統治一個一兩億族群的荒唐事。

    “所以教育為帝國之根本,我們不會在教育的過程中植入過於莫名其妙的思想,知識也隻是知識,摻雜了奴役思想的知識叫洗腦。”

    “王上,還是要進行忠君愛國教育的吧?也應該培養美好的品德才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