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百四十五章:汙點與畏縮(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8864更新時間:2020-05-27 07:44:21

    三時間轉眼即瞬,前線回饋過來的信息讓蒙恬一再苦笑。

    剛開戰的時候,頭曼還派出十來萬胡騎做出迎戰姿態,後麵頭曼卻是進行了兵力上的收縮。衛翰所率第五騎兵軍團因為需要保持與頭曼本部至少二十裏的關係,頭曼隻要不出兵迎戰,雙邊就隻能是相隔二十裏進行靜坐戰爭了。

    漢軍與南下胡人不打則已,一打節奏從來沒有這麽慢過,突然發生的改變讓頭曼覺得,不是漢軍更換一名指揮官換了作戰風格那麽簡單,他搞不清楚蒙恬到底是怎麽個作戰思路,那麽隻有謹慎地選擇防禦姿態。

    “漢軍那邊該不會是補給沒有準備好,來自中樞的命令又讓蒙恬開戰,不得不開戰又糧秣不足,才搞出這麽一出吧?”萬夫長當於李連出了自己以為最可能的猜測。

    一場大戰的準備功夫自然不可能是一個春秋所能夠辦到,甚至是自司馬欣率軍向黃河源頭迫近到又重新開戰,給予漢軍的時間也沒有一個春秋,僅僅是短短的一季。

    華夏文明的政權中央權威很重,不管是地方軍還是邊塞軍,又或者是出戰在外的將領,他們都要聽從來自中央的命令。而很多時候中樞根本就不了解在外的將領麵對的是什麽,下達莫名其妙的命令時有發生,甚至是會下達葬送在外征戰大軍的命令。

    “聽南方新一任皇帝呂哲,他的權威甚重。沒有人敢於質疑他的命令?”來自呼揭的一員萬夫長,烏氏昆顯然支持當於李連的法?

    當於姓在匈奴這個族群中是屬於中等姓。所謂的中等姓並不是像印度種姓那種意思,指的是某個姓所擁有的人口數量。而人口多寡在每一個遊牧族群中總是衡量著話語權,本姓的人口越多也就代表著兵源數量,某姓人口越多話語權也就越重。

    匈奴不像是華夏政權有一套詳細且森嚴的製度,他們的社會體係更趨於原始,誰強大誰就受到尊重,哪一個姓的兵源多誰就是王者。像是攣鞮這個姓之所以是匈奴王族,那是因為攣鞮姓的人口眾多。擁有優勢人口的時候又取得了多個盟友的支持,因此攣鞮才會成為匈奴的統治者。

    目前在華夏大地擁有姓氏的人並不多,那需要其祖先中有人是貴族或者是士族。貴族自然就是擁有封地的領主,士族所指的卻是為貴族服務的那批人。如貴族手底下的大夫、幕僚……乃至於是替貴族收稅和抓捕罪犯的那些人。

    華夏的貴族一般是采用氏來作為名字的前綴,如封地是“趙”,那就叫趙某某誰。士族卻是以所做工作來有自己的前綴,如教導晉哀公音樂的匽,這位盲人樂師就是以自己的本職工作來作為自己的前綴。自稱或是被稱呼為師匽。

    華夏文明體係中有氏或有姓非常不容易,有氏的家族一般會有一段屬於他們的曆史閃耀時刻,有姓的士族於很長一段時間裏也肯定是某個有氏家族的部曲、家臣、傭人。不屬於氏族,又不曾為氏族工作過的人,他們則不會有屬於自己的永久性前綴(既姓或氏)。

    沒有固定姓氏的人,他們可能會是出身於某地,稱呼自己為某某地的誰,如“我來自衛地,名叫鞅”,沒有獲得屬於自己的封地或是為某個領主工作之前。他就隻能是一直自稱“衛鞅”,等待他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封地,轉變稱呼為“我是商地的領主,商氏名鞅”。

    擁有先進社會體係的華夏族群,氏和姓尚且是屬於少數人,處於原始社會體係的胡人絕對好不到哪裏去。華夏大地上有氏的人隻占其中的千萬分之一,姓不會超過百萬分之一,其餘人不會擁有氏或姓。於胡人那邊,氏和姓的比例就更加稀少,對於胡人來氏是獨一無二。姓可能是隻有少數的十幾、幾十個。

    在胡人的社會體係中,隻有王族是屬於“氏”,如攣鞮氏。

    在胡人的社會條體係中,除開王族能夠用“氏”來自稱之外。有姓的人需要得到來自於王族的“賜予”。賜予可以是有獲利戰功,也能夠簡單地因為被王族賞識,但是每一次王族對“姓”的賜予並不是那麽簡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