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百六十四章:即將踏出的第一步(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8924更新時間:2020-05-27 07:45:46

    每個地方下雪的時間點都不同,像是相對靠近南北極的地方通常是一年中最早下雪的所在,和海拔相對高的地方。看到

    遼闊的帝國疆土中,最先下雪的是遼東,然後是靠北的各處草原。

    遼東是帝國最為靠近北極的領土,早在遼東各郡開始下雪之前,更東北方向的東胡領地已經是大雪紛飛的氣。

    帝國北邊的各處草原算得上是高海拔區域,每年十月份就已經是雪季,可是西域九月中旬就已經開始下雪,是不是西域的海拔要比帝國北疆草原各處高?

    其實西域和帝國北疆各草原的海拔基本是差不了多多少,都是一千米以上,不過相對來帝國北疆各草原的個別地方還要高上二三百米左右。

    “這邊再往西南數百裏就是高原,高原上麵人煙極度稀少,生活著少量養犛牛的野人部落。”舍阿已經介紹了很多關於西域的近況:“上次貴國與頭曼交戰,高原上的野人被籠絡,特出了將近一萬人站到頭曼那邊。”

    所謂的高原就是唐時的吐蕃,後世的西~藏,帝國有計劃占領那裏,可是試了很多次,上了高原的部隊不能適應高原氣候,次次都是沒能開拔多遠就被迫後退。

    高原上確實是生活著一些養犛牛的部落,那邊的部落通常都不是太大,很少有超過一千人的部落,基本是數十人或者是數百人。帝國的探索隊還發現。高原之上基本是處於原始社會,那裏的人是依靠采集、打獵和牧養牛羊。算得上是半遊牧半農耕的狀態。

    “高原上到底有多少人誰也不清楚,有人至少有數十萬人,有人最多三五萬人。”舍阿應該是比較傾向前一種,道:“畢竟匈奴人沒有深入高原就能糾結到一萬人規模的人站到他們那邊參戰,那麽更深處的高原怎麽會隻有三四萬的人生活著呢?”

    韓信和餘樊君從舍阿的一些描述中得出一個結論,烏孫估計對高原那邊的了解不比帝國多多少。至少烏孫人就不清楚高原上生活的是諸羌。高原下方的那塊盆地也生活著許許多多的羌人,按照帝國對那邊的地域劃分,盆地那塊被命名為青塘,探索下來其實一塊適合放牧的地方。

    對於帝國來,羌人並不是威脅,某些時候甚至是助力,至少帝國的探索隊在高原那邊就得到不少羌人部落的幫助,也接納了少部分的羌人,使之成為帝國勘探高原的幫手。

    羌這個名詞的首次出現是在殷商時期。泛指一些沒有文化且半農耕半遊牧的野人部落,一般是生活在黃河西北區域,離高原和吐穀渾盆地相對近的地方。

    秦穆公時代,西邊的羌人成了秦人融合的對象。羌人一度為了避免被吞並進行遷移,大部分集中到青塘地區。此後青塘一直就是羌人的棲息地,數百年間他們向青塘周邊擴張……似乎也不叫擴張?應該是遷徙,然後遍布青塘周圍數百裏,更是成為高原上的主要族群。

    周王室的一些史書記載中也有關於羌人的記載,傳聞羌人是大禹的牧羊人,也有大禹是西羌的後裔。在周王室的記載中。趙氏贏姓的秦國其實也是出自水的羌種,因此秦國固有“秦之為戎,固不自疑”的定論,這裏的“戎”指的就是關中西邊的羌,傳聞秦國的曆代秦君還頒布過法令,是不準對西邊的羌戎部落用兵。

    事實上是很長一段時間裏秦國並沒有參與周王室麾下諸侯的征戰,用了大概二百多年的時間融合了相當多的“戎”,在西邊擴展了廣闊的疆土,也為秦國增加了數十萬的人口。

    無論是在華夏看來,還是羌人自己看來,羌族從來都不是一個整體,“羌”甚至也是被強加頭上的名稱,一切隻因為羌人喜愛羊羔。其實他們並不自稱為羌人,而是自稱“日麥”或是“爾瑪”,寓意雲朵上的人。從這裏也能看出一點,他們的棲息地大多是在海拔比較高的區域,也就是離雲朵最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