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百七十三章:斬其王,滅其國!(1/4)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9454更新時間:2020-05-27 07:45:52

    勢為成大事之根本,不懂審時度勢在一些變革之中會成為犧牲必要的齏粉,懂得了觀察大勢才能有力可借,有了更多成事的把握。£∝,

    李信戎馬一生,雖然是近期混得不如意,可是他好歹也成為過顯貴,有著一般人所沒有的各種經驗,並且十分的豐富。

    李氏祖上為魏國大夫出身,大夫在當時是卿以下的官職,卿為各國最重要的官職,因此大夫這個官職其實已經不算太低。

    在春秋時代,大夫其實就是一地的領主,擁有屬於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家臣、屬民。一些強大的大夫,他們所擁有的土地一點都不會比卿的家族少,甚至是國君召喚的時候集結起來的軍隊能夠組成“周王室建製”下的一個師,那時候的一個師大概是二千人。

    全副武裝的二千人之師,看著人數少,但是考慮到春秋時期隻有“士”才能成為士兵,那麽至少是二千個擁有恒產的“國人”才有資格成為士兵,足以明能夠組成一個師兵力的大夫是多大強大。

    李氏在魏國經曆過什麽事情才遷徙到秦國沒有記載,但是考慮到“楚才晉用”的相關成語的典故,估計是魏國的國局動蕩和貴族傾軋太嚴重了,李氏的祖上才會從魏國搬到秦國。他們搬到秦國之後又迅速發展起來,李信的祖父李崇,後麵成了秦國隴西的太守,被封南鄭公;李信的李瑤,奮鬥成了秦國的南郡太守,被封狄道侯;李信自己也一直是秦軍的高級將領,被封為隴西侯。

    李信攻楚失敗之後消沉了一段時間,可是他後麵又參與了秦滅燕和滅齊,按理應該是將功贖罪又該成為顯赫人物之一,可不知道是什麽情況導致被削掉爵位,一度也消失在一統之後的秦國官場之上。

    此次前來西域。李信是抱著重建榮光的心思而來。他還記得自己的兒子李超問過一句話,大意是“我們李家雖然發生了那麽多事情,可是未必就在秦國混不下去,父親為什麽不爭取,反而自我選擇沉寂。到了帝國建立之後,父親又為什麽突然有了出仕的念頭?”之類的話。

    李信當時的回答在目前還一字不漏地牢記著,他告訴自己的兒子李超,始皇帝在世的時候秦國的輝煌不會有什麽改變,可那是建立在表麵風平浪靜,暗地裏卻是破濤洶湧的局麵。他還“始皇帝一生偉業。對子嗣的教育卻是失敗,扶蘇看似仁厚,實際上任人唯親,獨候蒙氏;看似愛民,卻沒有半點施政謀略;看似英武卻沒有實際戰功”,舉了很多很多的例子,又“除了空有其表的扶蘇,其他公子更加不堪”,基本都是在表明始皇帝一旦駕崩。秦國必將陷入大亂,到時候或許會有許多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可是更大的可能會船覆人亡。

    對於帝國的觀感,李信是在暗中觀察了很久很久。他能看出呂哲統治國家與之前任何的統治者都不相同,呂哲懂得讓利是其一,最最最重要的是呂哲有與勳貴共富貴共治下的心胸。

    得有些虛幻,但是與李信有相同看法的人不少。與現如今的思維有絕大的關係。現在可不是那種有並有權就想著反叛自己當家作主的年代,華夏文明裏沒有經曆過五胡亂華,沒有南北朝。沒有五代十國,血統論還大行其道,基本上思維就是“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待君”的傳統思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