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章 高宗逝世(1/5)

作者:雷薇字數:29270更新時間:2020-07-31 20:43:43

    李賢的對策

    唐調露元年(679),李治命太子監國。李賢帶著一班臣屬在長安處理國事,李治和武則天在洛陽,分隔兩地的現狀讓李賢心中大喜,他以為自己終於有機會一展拳腳。

    不過,接下來出現的狀況,卻讓李賢始料未及,他原以為自己是一塊大好的材料,是看得到光芒的璞玉,豈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世道人心的險惡,讓他心中涼了大半。

    李賢當了太子後,一個久遠的流言突然又出現在人們口中,不知是有人蓄意煽動,還是人喜歡散播小道消息的本性所致,這流言越傳越廣,越傳越真,一直傳到李賢的耳中。人們都說,李賢並不是天後的親骨肉,而是李治與早已去世的韓國夫人所生,武則天害怕皇家醜聞影響李治的形象,不得已將李賢認作自己的兒子。

    就連李賢自己也懷疑起來,他看得出,母親對李弘、李顯、李旦的照顧,明顯多於自己。如果是親生兒子,怎麽能有這麽大的差別?但是在武則天那邊,所有事都解釋得通。當父母的,很難一碗水端平,對幼子偏疼一些是人之常情;而長子從小身體就單弱,難免更費心力;三子從小就顯得庸碌,難免要多多管教,多多栽培。隻有二子樣樣都好,不用母親花費太多心思。沒想到這也成了母子嫌隙的導火索。平心而論,武則天給李賢的東西並不少,因他的優秀,李治和武則天不知封了多少官給他:還是幼年就封他為潞王,其後刺史、都督、大將軍、大都督……官職一路上升,可知他們看好這個兒子的能力。

    疑心生暗鬼,李賢卻看不到這些,他越想越不對勁。更可怕的是,流言的實質不是討論李賢的出身,而是一種危險的猜測:天後一定會廢掉現任太子。佐證也不少:天後為了奪後位掐死親生女兒;天後怕前太子繼位毒死了年紀輕輕的前太子。李賢靜下心來分析這些流言,發現半真半假,無從分辨,心裏對武則天又多了一層隔閡。

    武則天表麵上並沒有改變對李賢的態度,依然是一個慈愛與嚴厲並存的母親,李賢當上太子,武則天命北門學士寫了兩本書送李賢。一本叫《少陽正範》,一本叫《孝子傳》,前者是指導李賢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太子,後者則是指導他如何做一個孝子。而且,武則天還寫了幾篇文章,回憶自己撫養李賢的不易,濃濃的親情牌一張張打了下來。

    嫌隙人生嫌隙事,李賢本就心中有疑慮,看到武則天送來的書,更不會往好的方麵想,直覺認為武則天在教育自己,說他既當不好太子,也不是個孝子,而《孝子傳》一書,明明白白地是在警告他必須聽母親的話。

    武則天命人寫的書,未嚐沒有給李賢一個下馬威的意思,但李賢的反應也有過激之嫌。完全曲解母親的意思還不算,他也召集了一夥人給《後漢書》做注,李賢本就是才子,手下人又認真,這本《後漢書注》質量極高,以後人的眼光,李賢的這本書依然是上上品。李治看了讚不絕口,當場就賞了三萬匹絲綢給太子——在唐朝,皇帝賞賜財物常常以絲綢布匹的形式,這些布匹可以直接拿到長安城的街市之上交易,相當於一般等價物。三萬匹,不是個小數目。

    而武則天心裏又有不快,範曄所著《後漢書》,裏邊外戚專權導致漢朝朝綱荒廢的內容比比皆是,而李賢偏偏在這方麵做了許多絕妙的注解,武則天越看越生氣,自己賜給李賢兩本書,李賢就用這種方法回敬,真是不能小覷!

    李賢有才能,缺城府,鋒芒太盛,在這麽危險的時刻,卻一點都不知道收斂,反倒和母親對著幹。經過大風大浪的武則天不會自亂陣腳,她不慌不忙,繼續看李賢監國,但是,關於李賢神秘身世的謠言越演越烈,甚至東宮的臣屬們也有些動搖,有些人怕跟著太子今後會遭難,打起了退堂鼓,李賢的命令,越來越難以執行,他暗暗著急。他認為眼前的狀況和他的母親脫不了幹係,卻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指責母親,不禁有些消沉。

    更令他消沉的事出現了。永隆元年(680年)正月,武則天登上洛陽城的門樓大宴百官,儼然一派國主氣象,李治生病不能來倒還罷了,好端端的太子卻隻能待在太子府,這無疑是一個嚴厲的警告,看到群臣對母後如此懼怕,李賢終於也肯將自己的傲氣乖乖收起,甚至有些後悔在著書時發表了那麽多影射武則天的議論。

    到底是讀書人,又有一批臣子私下裏諄諄告誡,李賢終於想到曆代太子的難處,當太子和當皇帝不是一回事,誰要是以為當了太子就穩坐皇位,那他的位子肯定已經危在旦夕。僅高宗一朝就立了三位太子;李淵看好李建成,但太子之位還是被李世民搶了,李建成身首異處;隋朝的楊堅立長子楊勇為太子,因楊廣功勞大又善於籠絡人心,楊勇被廢還被殺……李賢想到這些曆史,不禁一身冷汗,如今母親大權在握,父親病中難以斷事,如果母親想要廢掉自己,不是輕而易舉?

    李賢終於認識到必須和母親和平相處,不能讓她升起懷疑之情、嫌惡之心。他也是聰明人,知道想要武則天放鬆警惕,最好像武承嗣一樣阿諛奉承,聽任擺弄,但如今他已經和自己的母後交過手,結過梁子,再去伏低做小,隻會讓武則天更懷疑他的居心。於是,李賢決定盡量降低自己的鋒芒,開始了聲色犬馬的生活,為的是讓母親認為她荒疏政事,耽於玩樂,不再是個威脅。

    謀反,還是謀反

    轉眼間,李賢在太子的位置上坐了五年,從一開始的雄心萬丈,到後來的度日如年,李賢隻覺人生不易,歲月催人,風刀霜劍,坎坷叢生。他已經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二皇子,他如履薄冰地捧著父皇母後賜予的權柄,生怕一個不小心,摔個身敗名裂。他已經收起了他的雄心,希望保持一種和平,讓母後滿意,讓自己平安。更多的願望,他不願多想。他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縱情聲色之上,想要迷惑母親,也讓自己的情緒有一個發泄口。

    如果李賢就這樣低眉順目,故作荒唐下去,也許母子之間尚有和平可能,但世事豈能如人願,李賢剛剛下定決心,寧可不斷聽李治和武則天的責罵訓誡,也要裝成一個花花大少,又有新的情況出現。在李治身邊,有人不斷指責李賢不堪重用。李賢深感太子的不易,做得好引起皇後懷疑,隨時都有被廢的可能;做得不好又讓父親不滿,仍然有被廢的可能。他可以料想得到,如果他故意走中庸路線,做得不好不壞,仍然會有人在父母麵前打小報告,要麽說他才能庸碌,要麽說他城府太深。

    在李治耳邊遞小話的人是個道士,叫明崇儼。據說這明崇儼是個奇人,他的發跡路線也充滿了神奇:當他還是個小吏,上司的女兒病入膏肓眼看就要死了,他獻上一劑藥,小姐奇跡般地恢複了健康。於是,明崇儼聲名鵲起,被當地人奉為活神仙,就連國都裏的李治都聽說了他的名字,也請他前來治病。這明崇儼大概有些本事,又是開方子又是作法,讓疾病纏身的李治舒坦不少,武則天也很喜歡找他驅魔降鬼,保護自己的平安。

    因為受到帝後的寵信,明崇儼膽子也越來越大,漸漸和李治談起國事。李治病中無聊,與他高談闊論一番,心裏更舒坦,於是經常找他商議國家之事,說說煩惱。皇帝晚年最大的煩惱就是接班人,李治本來對李賢大為看好,誰知年輕人好玩,當了太子後剛做出點成績,就迫不及待地沉湎於聲色之中,讓他如何能放得下心?

    對於那些懂得避禍的大臣來說,在敏感問題上,不會和皇帝深談。何況李治又是個“有前科”的皇帝,若幹年前,他把想要廢後的責任推給了替他寫廢後詔書的上官儀,害上官儀丟掉性命,全家遭殃。而明崇儼卻是個大膽的人,他不但與皇帝交換意見,還明確地表示李賢根本不適合當太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