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章 武周朝的君臣關係(1/5)

作者:雷薇字數:24392更新時間:2020-07-31 20:43:52

    識人與選才

    當上皇帝後,武則天的生活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改變,她依然擔心天下人會有反對之心,繼續使用銅匭和酷吏,任用她的親信,並以選拔人才的名義派特使到地方,秘密查看是否有人心存怨懟。經過她多年來的經營,特使們倒是真的延攬了一些人才。

    看到海內比自己想象的太平,武則天心情大好,便把她那些忐忑的心思收了起來,重新開始研究國事。她當了皇帝,自然想做個明君,讓後代人交口稱讚。想做明君最重要的不是宣傳,宣傳可以在一時之間使眾口鑠金,但百代之後,誰能掌控悠悠之口?武則天務實,知道明君需有政績,政績不能靠她一個人,她需要更多人才。

    武則天對人才的渴求來自內心。即使在酷吏時代,依然有清明的官員不斷對他們進行抨擊,武則天對此不予置評,任憑他們互相爭吵。她既不會因酷吏的誣告輕易發落大臣,也不會因為大臣的進諫懲罰酷吏,她巧妙地保持著朝廷上的平衡。酷吏幫她維持統治,製造恐怖氣氛,但她清楚地知道酷吏不能治國,酷吏不是國家棟梁之才,她想要當一個萬人歌頌的統治者,需要的是能臣,是明臣。

    武則天開始研究如何才能招攬更多人才為她所用。

    首先要重視科舉,科舉是中國選才的一個重要發明,泱泱大國,有這樣一套選才機製,不分平民和官宦,以公平的標準考核人才,選拔官吏,讓有誌、有識的年輕人有機會展示自己,這項製度自實施以來,得到了有才之士的雙手讚成。武則天雖然喜歡搞花樣,但對那些真正有用的東西,她一向全盤接受,而且,還加入了自己的創新。

    她不但重視科舉,還在國內頒布招賢令,令有才者親自到洛陽接受自己的考核。在考試中,武則天命人將所有考生試卷上的名字密封起來,以防止考核官員作弊。

    隋唐時期的科舉製分“常科”和“製科”兩類,前者定期舉行,後者由朝廷根據臨時需要舉行。常科考試包括明經、進士、秀才、明法、明算等二十幾個科目,選拔各類人才。在唐朝,詩歌尤為受人喜愛,如果考生寫詩好,就會受到考官格外的偏愛。武則天知道科舉的重要,她也想參與其中,親自考問考生的學問如何。

    為此,武則天創立了“殿試”,即由皇帝本人親自在大殿上出題,再根據考生們的回答評定他們的成績。“殿試”從此也成了科舉的慣例,曆代皇帝從此都會在科舉年,在大殿上親自考核當年的優秀考生。武則天還有她的一重心思:由皇帝親自提拔的人才,他們感激的自然不是考官,而是皇帝本人,對皇帝更為忠誠。在武則天主持的殿試中,有個叫張說的人文采風揚,很是引人注目,武則天還命人將他那篇殿試文張貼起來供人學習。這個張說,後來成為唐朝有名的宰相。

    文臣治國,武臣護國。武則天對接連不斷的外患依然頭疼,大唐兵精,又有都護府的設置,能夠維持邊界和平,但提拔有能力的將領依然是當務之急。武則天想了又想,既然選拔文臣用科舉,選拔武將為什麽不能用科舉?於是,她又創造出“武舉”這一選拔武將的方法,讓那些胸中有韜略的年輕人多了一條從軍的途徑。文舉考明經和文章,武舉就考騎馬射擊。唐代著名將領郭子儀,就是武舉出身。

    武則天對人才的需求“不拘一格”,她頒布招賢令,宣布隻要有人覺得自己有才,就有機會做官。對來求官的人,她沒有嚴格考核就可以授予官職,讓人大跌眼鏡。有一次,她一次性提拔了一百多人當了補闕、拾遺、員外郎,這種考核沒有準則,讓很多人大為不滿,而被提拔的人未必有真材實料,還有人一上任就捅婁子,鬧笑話。見武則天胃口太好,粗細不分,一些讀書人不由要笑話她,還有人寫了一首打油詩:

    補闕連車載,拾遺平鬥量。把推侍禦史,腕脫校書郎。

    這首詩形容朝廷官員數量眾多,多的可以用車子裝,像米一樣用鬥量,也說明了當時武則天選才之“濫”。因為又形象又順口,這首詩成了洛陽城傳誦一時的大笑料,自然也傳到了武則天耳邊。沒過幾天,有個叫沈全交的才子覺得打油詩有趣,又提筆續了四句:

    評事不讀律,博事不尋章。麵糊存撫使,眯目聖神皇。

    這幾句活脫脫地諷刺了這些被胡亂提拔的官員們能力低下,不知法律條文,國事章程,最後一句更是諷刺了武則天沒有眼光,選了這樣一批沒本事的官吏。禦史台的人看了大怒,火速派人抓了沈全交,告他誹謗皇帝。沈全交當然不服,正在爭辯,得知此事的武則天派人通知沈全交進殿麵談。

    沈全交讀書人心性,以為武則天肯定不會放過他,索性“舍生取義”,在武則天麵前慷慨陳詞,訴說讀書人的考科舉的不易,以及他們的真才實學。指責武則天不該憑借各地巡撫或是求官者的一麵之詞,就以高官相授。

    武則天聽了卻不生氣,反而真的眯起眼笑著說:“愛卿說的話的確有理,詩也寫得有趣,但愛卿有失偏頗,難道漢朝的張良、韓信,三國時的曹操、諸葛亮,我朝的太宗皇帝,都是考科舉考出來的嗎?可見未經及第依然可以出人才。”

    沈全交沒想到武則天如此機智,一時語塞,隻能說:“陛下選才是好事,非我等草民能揣摩,請陛下治草民之罪。”

    武則天哈哈一笑,揮手放走了沈全交。

    武則天不是不知道沈全交說出的問題,官員提拔得過快,難免魚龍混雜,有人趁著這個機會投機取官,也有巡撫收了賄賂胡亂薦人,這些武則天都考慮過。對官員之“濫”,她很快想出了對策。

    朝廷還在不斷求賢,越來越多的人得到了官職。但在這些“賢者”當了官員後,突然發現周朝的官不好做。武則天確立了嚴格的審核製度,如果發現得官的人沒有能力管理事務,立刻撤職。武則天寬進嚴出,從根本上把握了官員隊伍的質量。

    武則天提拔人才和淘汰庸才的速度都快得驚人,在當時,一個人想當國家官吏不難,但若是沒有業績,立刻就會被淘汰,武則天靠著這一手,選拔了大量人才。後代有人做過詳細的考究,發現在開元盛世中赫赫有名的大臣,幾乎都是武則天時期被提拔的。有這樣的眼光,也難怪她的帝王事業一帆風順。

    武則天是個重視人才,也有識才眼光的人,她不會把國家交給酷吏去掌管,相反,她最為器重的都是一些性格正直、做事公道、有真材實料的大臣。她不斷地篩選、補充、淘汰官員隊伍,為的就是保證自己的統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