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72章 交接地點(1/2)

作者:朱藤紫驄字數:4390更新時間:2020-10-26 16:18:39

    在本章開頭,有必要向讀者諸君簡單介紹一下隋時的貨幣:

    在隋唐時期,為當時的人們所接受,在市麵上廣泛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官方印模鑄造的銅錢,另一種則是絹帛、布匹。而在隋朝,直到唐朝中前期,人們使用絹帛、布匹進行交易的情形還要多於使用銅錢。

    可能有讀者會問道:中國古代不是已經有了銀票、匯票等支付工具嗎?

    列位,您所說的銀票、匯票在隋唐時期確實已經出現了,但不叫銀票、匯票,有一個生動形象的名稱叫做“飛錢”。據史書記載,“飛錢”最早出現在中唐時期,也就是藩鎮割據形成時期,所以說隋朝商行與商行之間如果進行大筆金錢交接,仍需采取實物交接的方式。

    具體到唐介休與張伯和之間的這次交易上,張家的大管家張安經過多方籌措,終於在短短十天時間內籌措到了約一百多萬貫“開皇五株”和三十多萬匹絹帛布(按當時一匹絹帛約合五貫銅錢,一匹布約合兩貫銅錢計算,約合近二百萬貫),裝滿了二十多輛馬車,每輛馬車除了駕車的車把式外,還跟有兩到三名不等的家丁負責護送、裝卸,一行百十來人車浩浩蕩蕩從廣陵動身,過江來到了建康城。

    關於雙方交接這筆巨資的地點,唐介休是有著他自己的考慮的:按他的本意,原是要將交接地點安排在他在建康的宅邸的,因為這樣更易於保密,可是他又擔心如果在自己的宅邸接受這筆巨資人,日後若是夏侯福等人知道了這件事,會懷疑自己貪墨這筆應當一文不少上交東宮私庫的巨資,真到了那麽一天,自己可就說不清楚了。

    所以,出於穩妥考慮,唐介休最終還是決定把雙方交接三百萬貫巨款的地點定在他的“升和湯餅館”,在接到張安率領人車從廣陵動身前來交付資金的消息後,唐介休為防意外,還特地請求夏侯福派了幾十名親信校尉來,將整條朱雀大街嚴密封鎖了起來。

    夏侯福自然知道這筆巨資對太子楊勇的重要性,為了確保這筆巨資萬無一失,他主動向唐介休提出,一俟這筆巨資抵達了“升和湯餅館”外,無須卸車運進湯餅館,隻須由唐介休的手下清點核實數目後,立即交由他派出的一隊軍士徑直押送回長安,上交東宮。

    但是,唐介休卻委婉地回絕了夏侯福的這一要求。他向夏侯福公開說出的理由是:事先他已向擔任東宮長僚的胞兄唐令則,並通過唐令則獲得了太子楊勇的首肯,待張家向他交付退夥金後,其中一部分要用來償付他切斷張家貨源,高價收購蠶絲的許諾給吳州、湖州等地農戶的定金,剩下的待清點完畢後才能運往長安,上交東宮。

    實際上,唐介休之所以拒絕夏侯福的要求,也是有私心的:如果按夏侯福所說的去做,在“升和湯餅館”雙方進行清點交接罷,立即將三百萬巨款交到夏侯福手中運往長安,那麽豈不是顯現不出來他唐家二公子在這件事上為東宮立下的功勞了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