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6章 無助理論(2)(1/2)

作者:宇塵字數:4096更新時間:2021-03-27 20:47:47

    “……我認為所謂的自殺迷宮畫,其實是一個陷阱。表麵上看,參與者與麵具人之間處於平等互動。迷宮固然難畫,但想走出迷宮也不容易,這個我嚐試過。不知道麵具人采用了什麽辦法,或者迷宮規則本身是不是存在什麽bug,看起來這些複雜迷宮都沒能困住他。參與者一次次耗費心血的努力最後都以失敗告終,重複不斷的挫折導致這些人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了消極的心理狀態,隨著迷宮的難度加大,他們的心理負擔愈加沉重,就像試驗中被困住的狗一樣無助絕望。這個迷宮與其說是為了困住麵具人,倒不如說是為了困住這些參與者。他們參與遊戲的過程就是在給自己搭建一個越來越走不出去的迷宮,而這,也隻是遊戲的一部分。還有與迷宮畫緊密相連的《完全自殺手冊》。單純的自殺視頻對人的影響很有限,但是被捆綁在畫迷宮的任務上,就會給自殺者帶來潛移默化的心理暗示。這裏麵又涉及到了‘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理論,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係。再拿狗舉個簡單的例子,給狗喂食前搖鈴鐺,久而久之,當狗聽到鈴鐺聲就會流口水。在這裏,鈴鐺是條件刺激,狗流口水是刺激反應……”

    “……在自殺遊戲中,《完全自殺手冊》相當於條件刺激,深陷迷宮中的茫然失落相當於刺激反應。設計者很巧妙的在《完全自殺手冊》和迷宮畫之間建立了連接。久而久之,參與者在觀看自殺視頻時,就會本能的感受到迷宮帶給他們的迷惘和精神壓力,視頻中的各種自殺情景和自殺知識便會趁虛而入,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消極暗示。至於達到什麽程度會造成他們自殺我沒法預測。但我可以斷定一點,這個‘自殺遊戲’的設計者是個精通應用心理學的專家。他把‘習得性無助’和‘條件反射’兩項應用理論結合起來,設計出了一個心理控製模型。那些參與者,就像是實驗室裏的動物,在他的心理控製模型影響下,性情和人格都在無意識中發生了逆轉,被一步步引向了自殺。”

    丁潛解釋完,有些疲倦的看著郭蓉蓉和鍾開新,兩個人驚得好半天沒說出話。

    “這也太,太難誇張了,你對這種假設有多大把握?”鍾開新問。

    “我隻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分析的,到底這種自殺模型有多大作用我也沒有嚐試過。”

    “但我還是有個地方搞不懂。”郭蓉蓉插嘴,“這個遊戲聽上去一點兒都不好玩,經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壓力有什麽意思?這些人何必要逼迫自己玩下去呢,如果是我,覺得心裏不爽的時候,我肯定就退出了,為什麽這些人還要堅持到最後?”

    郭蓉蓉跳出了遊戲本身,問了一個最簡單直接的問題。

    鍾開新也說:“按照丁醫生的解釋,如果能讓這些參與者堅持玩這種遊戲,可能會產生效果。但是無助理論試驗和條件反射試驗的對象全是動物,它們本身就是被人約束和控製的,這是有前提的。但人就不一樣,他們有自由選擇的意誌。設計者或許可以設計出一個精妙的自殺模型,但是他沒辦法強迫這些人必須玩他的遊戲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