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060 鬼蝗 下(2/2)

作者:拉風的樹字數:6076更新時間:2018-12-26 04:40:47

    雖然古人很迷信,但是絕不會在當時窮山惡水的川西地區如此勞師動眾,看過地圖都知道,西周的王畿是在鎬京(今天的陝西西安,可以拿地圖對比一下),那時候要飛機沒飛機,要高速沒高速,連條破路都找不著,想進入蜀地,得翻山涉水,曆盡重重險阻,才能夠出現在蜀地。要建築一個這麽大的工程,僅憑周穆王隨行的那點衛隊顯然是不夠的,就算征發當地民眾,荒蠻之地,似乎也湊不夠那麽多勞動力。然而最能夠說明矛盾的,是這外麵的石林,可追溯的年代遠遠比這銘文的記載還要久遠,古風淳憑自己的感應就得知了一份這樣的結論。所以從這一點上就可以斷定,這個地方並不是是在周穆王的時代建造的,起碼一大部分不是,最有可能的是偃師發現了這個神秘的地下溶洞,然後利用了原來的地形,進行了擴建。最先建造這隱城的,肯定是比周人還早的僰人或者是瘣人。說不定這些陌生字符裏所要講述的就是這些內容。

    古風淳帶著疑問,皺著眉頭吃力地看著那些他不知所然的文字。

    這些神秘的字符,並不特類,反而看上去,他跟金文的結構幾乎是差不多的,不是真正的行家,那隻會把它們當成金文來破譯,可是古風淳認為,這正是刻下這些銘文的人最想的,因為這樣,破譯出來的結果定然是與事實相去甚遠,甚至是不著邊際的。這樣就能夠長久地保存著這個秘密了。研讀了多年的西夏文的古風淳,在仔細辨認了石壁上的文字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那些他看不懂的文字,是類似後來的漢字和西夏文字,仿造性文字。隻不過,古風淳看得很糾結。

    因為古風淳覺得仿造的主賓關係並不妥當,他憑著先入為主的感情,認為神秘字符是模仿金文而來的。從曆史上看,西夏人仿造漢字,雖然成功地造出自己的文字,但是斧鑿痕跡太多,化簡為繁,這種文字明顯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用不了多久就被淘汰了(西夏滅亡後就基本沒有被使用了)。後來朝鮮人也仿照漢字造出了韓文,但是韓文體係類似拚音,有歧義,所以很多韓文必須借助漢字的意思才能夠準確表達出來;更不用說夾雜著漢字扭結一團的日語了。說了這麽多不著邊際的話,隻是為了說明一點:仿造的文字應該會借照原文字的一些特性,雖然會有新的特點,但是不會比原文字更具有表達能力(至少在漢語係統裏是這樣的)。古風淳發現的問題就存在於這裏。因為那些他看不懂的字符,看起來比他所能夠解讀的金文更加成熟,結構更合理。

    如果這兩種字體的不是出現在同一時刻,古風淳會以為這種陌生的字符會是金文進化的結果,可是同時出現的話,古風淳就別無解釋,在他看來,唯一合理的說法就是:如果兩者之間存在仿製的話,金文正是仿製了這些陌生的字符。

    古風淳知道,這個觀點一旦在正式場合提出,他會被古文字專家用口水就可以淹死。因為古文字界早已經認定,漢字是從甲骨文演變,到金文,再到籀文(大篆),小篆……這樣慢慢演變開來。突然之間,金文變成是模仿這種字符而來的,那置商人的甲骨文於何種境地?那置無數的文字專家的無數心血於何地?這樣的尷尬和衝擊所引發的爭端,會讓一些人想撕了古風淳的。

    古風淳被弄得暈頭轉向的。很快他就從深層次的思考裏醒了過來。這些神秘而規則的字符,古風淳自知,沒有三年五載的披肝瀝膽苦心研讀,估計想弄懂它的內容基本是癡心妄想的。他長歎了一口氣,對著在一旁比他還入迷的周鼎軒問道:“皺伯父,後麵的那些字符你認識麽?”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