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2/3)

作者:木林森444字數:7060更新時間:2018-12-26 11:28:19

    &nb1860年12月4日,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向恭親王奕訢遞交照會,要求在津劃出英租界。12月17日,清政府允許了英國公使卜魯斯設立英租界的要求,津英租界開辟。劃定的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1897年3月,英國擅自將租界自海大道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共計占地2880畝。

    &nb同時津英租界還仿照英國製度,設計了津英租界的政治製度,並於1862年成立起津英租界董事會,董事會下設的執行機構為津英租界工部局,對租界的行政事務進行管理。並且在1890年修建戈登堂,做為津英租界工部局的辦公大樓。

    &nb在當時各國租界中,津英租界貿易發達、經濟繁榮,行政製度和市政管理也較其他租界先進。因為津英租界成立較早,英國的國力雄厚,有能力對租界進行投資建設,加上英國的殖民經驗豐富,因唇這時津英租界的發展己十分可觀,租界內己建成了數十條交通幹道,並沿海河興建大批新式碼頭,並安置了各種港口設施。西式風格的高樓林立,並於1898年開始供應自來水。

    &nb這時津英租界內的工業、金融、商貿等行業均十分發達,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工廠、公司、商孝銀行入駐,還有相當一部中國的民族資本家在津英租界開廠設店,甚至連普魯士、丹麥、葡萄牙等國也將自己的津領事館設在英租界內。

    &nb而就津英租界成立的次年,法國也清廷提出在津建立法租界的要求,同年6月2日,清廷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與法國參讚哥士耆訂立《津紫竹林法國租地條款》。界址為:南沿寶土徒道(今營口道)與英租界相鄰,西近海大道,東和北兩麵傍海河,麵積為439畝。

    &nb不過由於後來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國力不振,因此津法租界成立近二十年仍不見起色。直到1880年代才開始著手進行市政建設,但己遠遠落後於津英租界的建設。

    &nb隨後清政府為了顯示不歧視美國,也有意讓美國在津建立一個專管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占地131餘畝。但當時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極力反對租界製度,因為當時美國的國力有限,來華美國商人屈指可數,恰值國內南北戰爭進行,無暇對租界進行開發,一直未對租界進行行政管理,1880年、1896年,美國先後兩次向清政府提出歸還津美租界,但清政府並未接收,最終由津海關代管。

    &nb當然美國歸還津租界並不是什麽講國際道德,而是因為嫌租界太,開發的價值不大,而且美國政府的在華政策為“門戶開放,利益均沾”,即所有列強的在華利益需與其他各國共享,因此有沒有租界都影響不大。

    &nb津德租界成立是在甲午戰爭以後,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以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要求享受與英法美國同等待遇,在津建立租界。10月30日,津海關道盛宣懷、津道李岷琛與德國領事司艮德簽訂《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允許德國在津設立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北接原來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東,南界劉莊,麵積為1034畝。不過徳租界成立較晚,現在還沒開始大規模建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