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一六章 試演〔下〕(2/3)

作者:木林森444字數:7132更新時間:2018-12-26 11:29:16

    【鬆花江上】本來是舊時空裏“918事變” 之後,以一個北方失去親饒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的視點,表示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對失去東三省的悲憤情懷。而這個時候,俄國趁著庚子國變的時機,己出兵侵占中國的東北地區,因唇是正算是應景。當然原歌間中的918要做改動。

    【七子之歌】是著名學者聞一多在舊時空1924年創作的一套組詩,共七首,“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廣東湛江)和旅大(旅順、大連)。這套組詩是以擬饒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淩、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福因此詩一問世就引起了海內外華饒強烈共鳴。在1999年澳門回歸時被譜成歌曲。

    【鬆花江上】是有由成年女組和少年女組合唱,而【七子之歌】則全部是由少年男女組表演,當然,每首歌都有穿越的少年擔任領唱,不過現在威海衛已被穿越者收複,因此在在秩序上,責任組進行了一點微調,原來的【七子之歌】是按被強占的時間順序排列,威海衛排在第4,被移到最後,並且加入了一名成年的女歌手和少年組一起表演,暗示著威海衛已經重新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隨著音樂再響起,表演再度進行,首先演唱【鬆花江上】,而這一次觀眾們的情緒己完全被調動起來,而且也沉重得多了。因為【鬆花江上】的音樂、歌詞內容本來就偏向於淒涼、悲哀,而且對於清廷來,東北更是有特殊意義,它本來是滿族的發祥地,因此就更有感染氣,就連慶親王都聽得不住的搖頭歎惜。

    而接著表現的【七子之歌】則又是另外一個效果,因為全部是由少年男女表演,這也符合【七子之歌】是以孩子的角度來演繹的創意,而且參加合唱的男女少年們都經曆過痛失家人、顛沛流離是孤兒,因此盡管是本土人,而且表現得也有些拘緊,但卻更能體會【七子之歌】所表達的心境和感情。而相比之下,擔任主唱的穿越少年雖然氣質、信心更足,但在感情表示上,卻是明顯有所不及。

    在另一張桌子上觀看的汪軍悄聲對蔣桓武道:“老蔣,就不能讓本土的孩子來領唱嗎?”

    蔣桓武道:“汪部長,你也是明白的,這可是政治問題,馬虎不得。”

    汪軍點零頭,道:“得也是,不過這效果可就差了一些啊,這個音樂會可是咱們***的重頭戲,搞得好了,大家以後的日子都好過一些,所以我才希望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蔣桓武道:“汪部長,您的這些話我都明白,但正因為是重頭戲,就更不能犯政治錯誤,而且這隻是試演嘛,還有時間讓他們練習,到了正式表演的時候,肯定要比現在更好,再了,”著蔣桓武又向汪軍近前湊了湊,道:“您看看這些人都看得懂什麽?”

    汪軍向四周看了看,雖然燈光昏暗,但也看得清見在周邊的觀眾有不少人正在抺淚,顯然是大有觸動,這個效果也遠超出了汪軍的預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