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三一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二)(2/3)

作者:木林森444字數:6506更新時間:2019-02-03 23:12:38

    由其是德國觀察團聽了華東政府對戰爭過程的介紹之後,對人民軍的突襲海參崴之役由為關注,認為這場突襲戰不僅是整個戰爭的轉折點,而且就這一戰本身來,也是一場大膽冒險、而又戰術創新的戰鬥,值得德國認真研究,因此希望對這一場戰爭進行詳細的了解,盡管遠東戰區的戰爭基本結束了,但德國觀察團還是堅持要派一個組去海參崴,主要是實地考察戰場情況,這樣可以對這場戰爭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德國人嚴謹、認真的作風在這時也充份體現出來。

    而對於德國觀察團這樣堅持,華東政府也沒有再推托,畢竟這也不是什麽為難的事情,而且幾乎每都有船隻駛往海參崴,塞幾個人進去並不困難。於是胡蒂爾也從觀察團成員中選出了8個人,由自己的表弟埃裏希?馮?魯登道夫上校帶隊,奔赴海參崴。

    其實拿到這次德國觀察團名單,夏博海、秦錚、肖建軍、尚晉峰、諸亞平等人都很驚奇,因為這份名單可以算是將星璀璨,當然是指在未來。如觀察團的團長胡蒂爾和他的表弟魯登道夫,這兩個人在舊時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都是德軍中的著名將領,前者最著名的是開創了為突破塹壕防守,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胡蒂爾戰術”,也稱為“滲透戰術”或“暴風突擊”戰術。簡單的就是集中少量精銳士兵組成突擊部隊,並配備能夠單兵攜帶,火力較強的武器,在戰場上尋找敵軍的薄弱環節,並展開迅速的攻擊;在突破陣地之後,並不停止而是繼續向前進攻,擴大戰果,將向左右展開,清理戰場的任務交給後麵的普通士兵。

    在一戰後期德國發起的“春季攻勢”中,德國使用這一戰術,取得了很大的戰果,隻是由於那時德國的國力不足,戰術上的成功也改變不了大局,不過“胡蒂爾戰術”卻因此而功成名就。在二戰時期,德國著名的閃電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鑒了“胡蒂爾戰術”的思路。

    當然“胡蒂爾戰術”其實並不是胡蒂爾一人創立,而是由德軍的多位軍官集體研究的結果,隻不過胡蒂爾是一戰中將這一戰術運用最成功的人,而他的表弟魯登道夫對這一戰術的創立中,也發揮重要的作用。

    不過魯登道夫雖然沒有在這一戰術中留下自己的痕跡,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個人光彩遠比表兄更為耀眼,在開戰之前,他隻是一個少將,而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不僅榮升上將,而且還擔任諒國軍方最高的職務—總參謀長。盡管德國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魯登道夫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組織能力和戰術手腕,是一戰中最好的陸軍指揮官。

    在舊時空裏,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定義為是新老帝國義為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因此曆史對參戰的各方評價都不高,但從純軍事的角度看,胡蒂爾和魯登道夫無疑都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軍人,兩饒作戰思想、戰術理念也都值得後世認真研究學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