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2/3)

作者:木林森444字數:6610更新時間:2020-08-25 11:18:30

    而空中力量是未來戰爭發展的大勢所趨,雖然在一戰中,空戰還不能決定最終戰爭的走向,但仍然發生了激烈的空中爭取,還誕生了一批神話級別的飛行員,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紅色男爵。因此在未來的戰爭中,誰能在空戰上搶先一步,就可以獲得戰爭的主動權。

    當然,這些總結也好,提醒也好,並不一定就能讓德國在一戰中獲勝,因為突破塹壕戰最大的利器——裝甲車輛,華東**始終都對德國保密。因此可以增加德國的戰爭能力,並充份挖崛德國的戰爭潛力,至少能夠讓德國堅持更長的時間,而且如果德國能夠極早認識到這些問題,並加以改進的話,最終打成平局,也不是不可能的。不過德國能不能領會到這些意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雖然德國總參謀部不知道華東**夾帶的私貨,但對這個總結還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華東**基本將遠東戰爭的經驗教訓摸透了,其中有不少地方和德國的認知有很大的相同之處,而且對德國來,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揭曉的德國機密文件來看,德國從遠東戰爭中吸取的經驗,和華東**的初衷是有很大的差異。

    其實對海陸軍之爭,德國陸軍的觀點就是根本沒有必要發展大海軍,隻要保持基木的海防力量就行了,德國還是應該集中資源進一步壯大陸軍,畢竟在未來的戰爭中,德國陸軍很有可能要同時麵對法俄這兩個強勁的對手。但發展大海軍,是皇帝陛下的決議,因此誰也不能夠有異議。

    而對於第二條,德國是最無感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德國從未打過長時間的戰爭,還由這個時候德國己經製定了一但發生戰爭,在同時對抗法俄兩國的局勢下,力求速戰速決的施利芬計劃,因綽國確實是從未想到過要打一場長時間的戰爭,當然也不會想過在戰爭一開始,就舉國進入戰時體製。

    而對第三條塹壕防守,德國是最重視的,不過德國的著眼點到並不是敵方給自己布下塹壕防守,而是自己要用塹壕防守去對付敵人。

    原來按照施利芬計劃:將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分為對俄國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設 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為1:8。而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右翼部隊為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比例又是1:8,左翼部隊中一部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裏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僅僅135英裏)也是法國對德防禦體係的重心所在。其餘則部署在長達240公裏的的法德邊境線上。西線中的右翼,是德國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

    一旦戰爭打響,那麽東線德軍部隊以其少數兵力與奧匈帝國軍隊遙相呼應,牽製俄軍,目的在於將俄國限製於東普魯士邊境。而西線的左翼的任務,便是誘敵並抵禦法軍主力的攻擊。於此同時,集結於西線的右翼以凡爾登地區為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後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後包抄其主力。力求在6周之內,徹底擊敗法國,迫使法國投降,然後依靠德國完善的鐵路係統,強大的鐵路運力,轉向東線去應對俄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