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六四章 婆羅洲(四)(1/3)

作者:木林森444字數:6266更新時間:2021-06-10 01:54:35

    泰山號的塢艙裏可以放置16艘衝鋒舟,每艘衝鋒舟長16米,寬3.2米,吃水0.6米,排水量16噸,載重5.5噸,用柴油機驅動,最大航速為18節,在最高航速下的航程為40-50公裏,而航速為12節時,航程可以達到80公裏,一艘衝鋒舟可以搭載45名士兵,含3名衝鋒舟駕駛員,舟首裝配一挺14.5毫米機槍。一共性可以將超過600名士兵投送上岸,為一個標準的合成營。

    和此前華東政*府建造的衝灘式的登陸艦相比,泰山號的兵力投送能力並沒有什麽變化,都是投送一個合成營的兵力,但衝灘式的登陸艦對登陸地點的要求很高,必須是地勢平坦,暗礁不多的海灘,而泰山號是塢艙式登陸,擔任登陸任務的衝鋒舟吃水隻有0.6米,因此在礁石較多,海況複雜的海灘,也能夠實施登陸作戰,作戰的範圍更廣。

    而且泰山號的艦體較大,可以給登陸的戰士提供較好的休息空間,自持力也比較強,因此可以進行較遠距離的登陸作戰,而此前的衝灘式登陸艦噸位較小,隻能在近距離活動,在作戰範圍上,也要差得多。可以說泰山號船塢登陸艦的服役,才使海軍陸戰隊俱備了遠海登陸作戰能力,真正成為一支兩棲作戰的軍隊。

    其實在這個時代,也隻有人民軍重視兩棲登陸作戰,其他國家,包括傳統的海軍英國,雖然也在海軍中編製了登陸作戰的軍隊,但在登陸作戰方麵,也沒有什麽戰術理論,更不要說是建造專用於登陸作戰的艦隻,一般就是在軍艦上搭載部份陸戰士兵,開到近岸的距離放下軍艦上搭載的救生舟,裝載登陸作戰的士兵,並且由士兵自己劃行到岸邊登陸。

    這主要是由於這個時代發生的登陸作戰並不多,雖然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本都曾發動過在敵方的領土上登陸,但都是選擇得在對方守衛鬆懈的海岸,並沒有受到強硬的抵抗,隻有華東政*府參戰之後,才發動了幾次真正的登陸作戰。而在舊時空裏,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達達裏昂海峽之戰,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登陸作戰。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登陸作戰這一作戰模式,才廣泛的被各大國重視起來。

    但對元老來說,當然知道登陸作戰的重要性,而且也有一套成熟的登陸作戰理論戰術,以及足夠的經驗,當然這些理論、經驗要根據這個時代的實際情況,技術水平進行一定的調整,如模仿長白山艦製造出這艘泰山號船塢登陸艦,但由於技術原因,隻能用衝鋒舟取代了長白山艦上的汽墊登陸艇,而下一步就是摸索這一型軍艦的運用方式。

    五天之後,在泰山號上居住的合成營基本都熟悉了軍艦上的生活流程,並且也進行了幾次開艙下水的演練,積累了一些使用經驗。於是海軍陸戰隊決定組織一次正式的登陸訓練,將整個登陸的流程全部都走一遍。

    泰山號停泊在距離海岸邊大約10公裏的地方,艦尾對著海岸的方向,其實如果真的登陸作戰,肯定不會從10公裏的距離開始,因為這還在岸炮的射程之內,雖然在發動登陸的時候,都是在岸防火力己經被摧毀了大半之後,但肯定會有一些剩餘的炮火,因此如果是在戰鬥或是演習的時候,至少在距離海岸邊15公裏之外就應該發起登陸作戰了,不過這隻是一般訓練,而且隻是將登陸的流程都走一遍,也就沒有那麽嚴格,就從距離海岸邊10公裏開始。同時岸邊也沒有布置守衛的兵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