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百章 轟動(1/3)

作者:曉風字數:6986更新時間:2019-01-08 19:46:14

    張守仁率部入城第二天,流言就起來了。

    說是張守仁要調集大量的糧食做為軍需,有這麽一個消息,城中不少米行糧行都是緊急提價,到傍晚天黑之前,城中的糧價已經漲了五六倍還多。

    原本精米是一石四錢,未脫穀的是一石三錢,結果一石精米和麵到了傍晚時,一直都是漲到二兩以上,就是這樣,還有不少地方是有價無市。

    糧食是根本,現在也正是青黃不接最嚴重的時候,糧價早就該起來了!

    這件事,又涉及到國朝的一大弊端,也就是夏稅製度。

    國朝賦稅,原本隻是收取本色,也就是收糧,有一些地方隻收布匹,也有一些地方隻收綢緞,國初時候因為蒙古人的掠奪和迫害,加上幾十年的戰亂,金銀銅等貴金屬消失殆盡,而民間經濟也十分蕭條,在那個時候,明太祖定下的經濟政策都是保守和與民休息的,當然也包括財政製度和賦稅製度。

    為了與民休息,國初時隻征收實物,而且不經戶部統支統收,小民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解額自己去完成。

    比如一畝地是三升三合的賦額,到了夏稅征收的時候,鬆江的農民就得自己推著小車,把糧食送到在揚州的衛所裏頭去。

    或是浙江的農民,把夏稅糧推至南京的京營倉庫的庫房。

    這樣做法初衷是不擾民,當然實際效果是加倍的擾民。後來實行條鞭法,雖然戶部仍然不能統收統支,各地仍然自行其事,但好歹是把糧食改成了折色,也就是白銀征收,其中還包括一些力役雜收,無形之中,算是幫農民減低了負擔。

    在實行之初,效果可能是如此,但國朝的東西,一旦是吏治不清時,一切就會走了樣子。

    到明末時,糧商在夏稅前青黃不接時故意抬高糧價,多賺利益,使農民不得不典當家財,勉強維生。等夏糧下來到了交稅的時候,糧商再故意貶低糧價,使急著交稅需要現銀的農民又得多受一茬罪,把糧食三文不當兩文的賣出去,在被朝廷剝削之前,先得被大商人們剝一層皮去。

    這些糧商和官府都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實力雄厚,農民被剝削也沒有辦法,加上驛傳和雜派等額外的加征,一到收賦稅的時候百姓被迫流亡的事情極多,這也算本朝一大特色了。

    其實這事兒就是一個常平倉的事情,青黃不接時放糧,收夏糧時官府以平價收糧,一收一支,百姓就減少了很多損失……可惜的是,貪官不願為,清官想為也無計可施。

    這又是拜明太祖的製度所賜,地方上根本沒有什麽辦公經費,也不可能有少則幾千兩多則數萬兩的公費來做這樣的事……

    這兩年的夏稅征收前後,因為商會的存在,對濟南一帶的大糧商都有很多的約束,雖說有不少別的來錢的門道,可是舊有的大利就在眼前,伸手可得,為什麽不能賺這筆銀子?

    這件事,和牙行一樣,也是有不少官紳甚至是官員插手其中,這兩年來,張守仁固然是調度著商會這條大船行進,可是同時之間,也是給自己招惹了不少的積怨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