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百六十四章 人才(1/3)

作者:曉風字數:7064更新時間:2019-01-08 19:46:46

    這般說法,倒也新奇,不過劉子政承認,這個青年那種油然而生的自信神態也是打動了他。而看完吳應箕等人所述的登萊紀行的文章之後,劉子政也是心有戚戚。

    是啊,為什麽登萊幾府是這麽富庶?沒有行禮教,沒有那些書本上的說教,隻是紮紮實實的做了一些事情,沒有禮崩樂壞,縣學府學一樣在,一樣可以自由的學習孔孟之道,然而願意學習的人卻是減少了……大家都去經商和學習各種“經濟之道”去了。

    這裏的經濟之道,和學者所說的經世致用是一個意思,並不是後世的經濟這個詞的含義,而是指實際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算,學律學,學醫,學財賦製度……為什麽大明為民困國窮,製度之上,是不是有要改進和徹底推翻的地方?說是祖宗之法不可輕易,可自秦治到唐宋,哪裏有一成不變的理財之法?國初時是蒙元剛被推翻,大明新立,民間幾乎沒有任何貴金屬,所以朱元璋設計的那一套小農經濟也有切合時代的現實意義,現在來說,是否還有堅持下去的必要?

    種種問題,在山東這裏可以大膽提出,就算是向來文風昌盛,言行無忌的江南地方,也絕不可能會有這麽大的膽子和這一份包容。

    也正是在這種漸漸開明的學風之下,吸引了這個時代真正的才學之士前來山東,而不是那些所謂的“名士”。

    張守仁用吳應箕,費了不小的功夫布置,最終的效果極佳。

    東林諸子之中,吳應箕,陳子龍,是少有的立足實際的才學之士,在他們的帶動下,前來山東的還有陳貞慧和顧炎武等,最少在號召力上,已經具有很強的陣容了。

    而張守仁把張家玉這樣的人帶在身邊,自然是更欣賞這個青年人積極進取和灑脫任俠的性格,比起純粹的書生來,這樣的人更容易成為有用的實際型的人才。

    當晚眾人侃侃而言,酒雖不多,卻終都是酩酊大醉。

    從招遠再到萊州府,再繼續前行,過了極為繁富,商行數字還在登州之上的膠州便是到了。

    這裏張家玉等人已經呆過了一陣子,雖然仍是新奇,相對而言,劉子政和當初的吳應箕一樣,完全被震撼了。

    好在他不是唯一的一個,除了他們這一群人外,尚有不少聞名到膠萊遊曆的書生,所有人都是目瞪口呆,不少秀才模樣的書生嘴巴張的比鴨蛋還大,時不時的發出一陣陣的驚歎聲出來。

    商行的人們似乎都看的多了,一個個都是想笑又忍著的模樣,這群呆書生過去,又是過來一群,已經成了膠州一景。

    “從太保的行止來看,似乎不是那種對聖學特別敬畏,並且喜歡文士書生的人。他招致人才,更重實學。當年太祖高皇帝經營天下,劉基劉伯溫是給蒙元當官的,幾次為難紅巾失敗後才歸鄉隱居,不過已經是海內名士了。太祖高皇帝派人去招攬他,直接帶著一車財貨和一柄劍,要麽受職出來效力,要麽就賜死。”

    劉子政和張家玉閻應元特別的投緣,三個人都是奇人異士,都對兵學有濃烈的興趣,所以這些日子下來,已經無話不談。劉子政興致勃勃的道:“而太保從未有這樣的事,相反,他管轄之內的名士要麽銷聲斂跡,要麽就出外別居,想以名士或鄉紳身份效力,或是幹擾地方,下場一定不妙。現在膠州的情形和以前大有不同,難道太保已經改弦更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