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三十三章 巍巍太行(2/2)

作者:東車君字數:5386更新時間:2019-01-11 04:43:52

    太行山脈,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位於並州與冀州之間,縱跨幽州、冀州、並州、豫州,山脈北起漁陽西山,向南延伸至豫州與並州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高原,東臨平原,綿延四百餘公裏。它的險峻,它的大氣磅礴,也就有了“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等名詩的出現,還有很多因為地勢生長奇特的樹木和花草,可謂賞心悅目。山中部有巨石矗立,像一個個大將軍,似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兩座將軍山之間往往是一條深壑,看著距離很近,卻要繞上半天。

    山石上的樹木草甸甚至名貴草藥俯拾遍是,給陡峭險峻的山崖增添了不少的詩情畫意。從高處俯瞰,清晰可辨的河流在山腳蜿蜒曲折,是一個美字說不盡地震撼。

    太行山地受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丹河等切割,多橫穀,當地稱為“陘”,古有“太行八陘”之稱,為東西交通重要孔道。北宋時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間“怯怯禦螺貝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經過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裏。”

    而曆史方麵,太行山更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太行山形勢險峻,曆來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六百五十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公元前二百六十三年,秦國攻伐韓國,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二百零四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采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之津,終於轉危為安,後來成為一代帝皇。

    東漢元初元年(公元一百一十四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南端三十六處要衝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於曹軍。晉太元十九年(公元三百九十四年),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於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占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公元一千二百八十一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展。

    如今徐晃和滿寵,就在這巍巍太行裏艱難行軍,如果不能穿越太行到達鄴城,恐怕就會全軍餓死在這深山絕壑裏。

    徐晃、滿寵無奈,隻得任憑部隊出去打食,大軍到處,不但山中獵物為之一空,連戰馬也都被當做軍糧吃了個幹淨。徐晃、滿寵親自偵查地形,見士兵都是麵如菜色,也不知能扛到何時,都是心中無比焦急。這一日,徐晃又親自提兵向前偵查,忽見前方道路盡頭,兩山對峙如山門,中間竟然閃現出一座山堡。徐晃大喜,指著那地堡給手下們觀瞧,竟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