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百一十七章 儒法之爭(1/2)

作者:東車君字數:4408更新時間:2019-12-12 15:15:14

    第六百一十七章 儒法之爭

    話長安大族杜畿之子杜恕杜務伯,自就學習音律,竟然在講經大會上拔得頭籌。鄭玄首談《樂經》,對杜恕中規中矩的回答,雖然表示滿意,但仍有不足之意。

    《樂經》其實重點不是音樂的節奏或者韻律,而是音樂中飽含的深意。可惜除了音韻流傳,音樂中包含的人生至理,卻被秦始皇一把火燒成了灰。所以杜恕不敢發揮,使答案雖然準確,卻幹巴巴令人覺得無趣。可包含下至理的上古音樂,豈能又是如此無趣的?

    杜恕的篆名字上了白板,杜氏家族拔得頭籌,一向穩重的族長杜畿也忍不住撚須微笑。旁邊的衛氏家族族長衛覬不甘人後,掃了身後子侄一眼,露出不滿的神色。

    鄭玄等大家重新安靜下來,繼續講經道:“《樂》之初生,實因《易》而起。《易經》乃是萬經之首,玄奧異常,吾雖窮盡一生亦無法研究透徹。《易經》之中,包含霖、宇宙、自然、萬物、社會、人群所有關聯、感應、律動、和諧等現象和規律,隻傭樂經》能夠將它形象地感性地體現出來。”

    鄭玄這番話娓娓道來,眼中露出希冀的光暈,似乎是想一眼看透宇宙奧秘,流連著對神秘大自然的向往和崇拜。隻有陳龍知道,古人從來沒有弄明白過宇宙到底是什麽,隻有無窮的想象才能讓經學在地間馳騁。簡單,一切還都靠猜的階段,難免神神秘秘、故弄玄虛。

    陳龍對儒學經典,雖然不上反感,但按照後世的經驗來看,治國當然還是需要法律和製度,隻有依法治國才被證明是正確的。所以對於此刻的鄭玄講經來,陳龍本就隻準備混個比武招親的資格,並不準備在這裏和鄭玄辯論。

    而自春秋戰國開始,當時流傳的法家推崇的,當然不是後世所指的法律條文治國,而是依靠規章製度和技術手段來使君王獲得霸權,主張的是君主集權。如果儒學是以德治國,法家就是以權治國。所以,春秋戰國時期,法家在影響君王方麵遠遠超過了儒家和道家,用刑德賞罰二柄,用權勢、權術、法令三策來控製臣下,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

    法家的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史稱韓非子。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製以及法律體製,至今仍然影響深遠。

    直到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即今所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時開始強力推校《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在《武帝紀讚》中,記載了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晾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混合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兼容”與“發展”特性,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製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