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8節(1/3)

作者:冰月字數:7488更新時間:2020-10-13 07:19:03

    測,應當是黃帝之孫顓頊所帶領的部落中的一支後裔。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夏氏成員是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

    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鯀是雄踞大河南岸中嶽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張開了激烈的爭鬥,但都失敗了。當時河水泛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嶽推選為領導治水,曆時九年而最終失敗。此後禹作為鯀的兒子,又受命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此後便留下了“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談。

    由於禹的治水成功,使得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夏部族的勢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

    此後禹又被舜派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汗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到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製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審理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的首領。

    舜年老後,將帝位禪讓給了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

    “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又一次在會稽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製。

    禹死後,他所認定的繼承者益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但三年的喪禮完畢後,益卻沒有得到權位,而是禹的兒子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而關於這一段曆史的記載,說法卻不一:古本《竹書紀年》中記載“益即位後,啟殺益而奪得君位”;另一說,益即位後,有些部落並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並對益的部落展開戰爭,最後啟勝而多的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而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正式成立。

    夏朝是部落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啟)中央王室在血脈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地區活動,沿汾水、河水向東南方向遷移,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

    所以在這長達五個世紀的統治時間裏,一般世傳的夏朝行政區為“九州”。

    所謂九州,有兩種說法,一種代表了中國整片土地,還有一種,便是出自於《尚書·禹貢》之中,“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這九州便包括了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也就是世傳古時夏朝的行政區。

    第二種解釋裏的九州,覆蓋了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中的華中和華北兩區。

    摸了摸下巴,吳邪的腦子飛快地轉動起來。

    他此前曾經閱讀過一些有關於夏朝的資料。除了李教授所說的這些之外,他記得《國語·周語上》曾說:“昔伊洛竭而夏亡。”足見伊洛河水對夏朝的重要性。

    而墓穴風水中,水正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因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