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三十五章 安全實驗與事故原因(2/2)

作者:小呆昭字數:4652更新時間:2020-06-06 00:54:39

    以當時人的眼光,硬要說有什麽缺點的話大概就是rmbk反應堆排放物的放射性稍大了一些,沒有VVER型壓水堆來的清潔。

    但實際上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控製棒的設計,之前佳特洛夫也曾經說過控製棒是用來調節核裂變反應的,因為組成控製棒的硼能夠吸收中子,也就能降低反應堆的功率,但問題是控製棒的下端還有一小段石墨,石墨作為中子慢化劑的作用恰好和硼相反,是用來將快中子減速成慢中子從而提高反應堆功率的。

    當然,早前的設計者之所以這麽設計不是為了讓反應堆的運行人員感受反轉帶來的“驚喜”的,底端的石墨也有它的作用,因為石墨堆對中子顯著的減速效果,可以適當的降低鈾燃料的純度,從而節約成本。

    從經濟性的角度出發這沒有什麽問題,但是低豐度的鈾燃料在反應時不夠穩定,尤其是在反應堆低功率運行的時候,這時候控製棒下端的石墨就能發揮作用了,可以讓反應堆變得更好的控製。

    但是這種設計會帶來潛在的風險,當控製棒被完全抽出反應堆,之後再插回的時候,先接觸堆芯的是石墨而不是硼,這時候的反應功率不但不會降低反而還會升高,雖然整個過程的時間很短。

    而讓張恒感到驚訝的是根據他所收集到的資料,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事故發生之前,已經有其他的核電站發現了控製棒插入反應堆後功率先升再降的問題,並且上報給了有關部門,但是因為並未引發什麽安全事故,也就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另一方麵,也要承認rmbk反應堆的設計者為了保證反應堆的安全也做了不少的努力,比如安全手冊中有明確規定,在反應堆運行過程中,堆芯必須要保證至少28到30根控製棒是插入狀態。

    除此之外,反應堆還配備有應急堆芯冷卻係統,當反應堆內空泡係數升高的時候應急堆芯冷卻係統的水箱會立刻打開,注入反應堆中,不過福明為了防止冷卻水進入高溫反應堆,造成熱衝擊,在實驗中將這個在關鍵時刻可以救命的裝置與多重強製循環回路斷開了。

    而在看過福明第一次失敗的實驗後,張恒也幾乎可以肯定爆炸那晚,中控室裏的人並不像他們之前所說的那樣完全遵守安全手冊進行了操作。

    爆炸當晚的情況也要比第一次實驗的時候複雜的多,因為安全實驗沒能按計劃進行,之前反應堆在低功率狀態下運行過相當一段時間,掉進了碘坑裏,而為了爬出碘坑,操作員抽出了過多的控製棒,最終導致反應堆功率急速攀升,之後因為安全係統被切斷,無法即時生效,中控室裏的人隻能又急急忙忙將所有控製棒插回堆芯,想要抑製裂變反應。

    沒想到卻觸發率反應堆的設計缺陷,最終導致了整個核電站GG。

    42183/520788047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