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056章 以鹽冒幣(2/2)

作者:麻煩字數:7416更新時間:2019-05-24 23:13:05

    實在是這東西看起來精致美麗,吃起來味道鹹鮮,用起來也異常的方便快捷……這東西的重量精確的嚇人,說一百枚就是一合,就是一百枚一合,絲毫不差!

    再加上價值直接與市間鹽價掛鉤,“玉、青、赤、墨”四種不同品質的鹽幣,互相之間的兌換價格很是清楚,十分便利那些苦於銅錢布帛沉重,攜帶起來不便的大戶人群使用。

    僅一枚玉寶就值錢一貫,這可比扛著一串七八斤重的銅錢壓的腰疼可要方便多了,以至於在權貴間都已經炒到了一千四五百錢還供不應求。

    也不知道究竟是那家高人,能不嫌繁瑣的煉製出如此精美的鹽幣?

    之前運來的數十石鹽晶折合鹽幣三百餘萬枚,不但稍稍緩解了坊間無鹽的窘況,而且還極大便利了市麵上的買賣交易。

    這種明顯是模仿開元通寶鑄就的鹽幣,實際上已經觸犯了不得私鑄錢幣的唐律,一旦叫他發現……自然是不吝賞賜!

    皇帝陛下也很無奈,大唐施行錢帛兼行,規定交易貨價超過十貫者,須得用布帛支付,但民間百姓用布帛者多,使錢幣者少,更是有“不知錢”的說法。

    這都是因為鑄幣艱難,代價還極為高昂,能流入民間的錢幣數量,遠不足以供百姓使用。

    再加上哪怕從武德年間起鑄發開元通寶,但受到時局混亂的影響幣值始終動蕩不安,民間對錢幣的信任不足。

    百姓寧可用絹帛布匹、粟黍糧穀等保值物以物易物,也不願持有不知道什麽時候就一錢不值的銅錢。

    所以鹽幣這種既具有絹帛、糧食等保值物的特性,又具備錢幣兌換、流通特性,其本身又是百姓生活必需品,度量還很精確的“貨幣”一出現在市場之中,立刻就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

    特別是在目前鹽荒的狀態中,獲得鹽幣的百姓最不濟還能將此鹽幣當鹽吃,算起來怎麽都不會虧。

    所以“大羅鹽寶”的出現,看似觸犯了不得私鑄錢幣的唐律,威脅到了朝廷的權威。

    但實際上,它一沒有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僅僅隻是隨行就市而已。

    二也沒有私鑄錢幣,僅僅隻是作為鹽來“以物易物”而已,度量精確隻是為了買賣和兌換方便而已……唐律可沒規定說,鹽塊不能製作的大小太一致,也不能製作成錢幣的形狀吧?

    人家鹽販並未觸犯任何一條唐律,還緩解了鹽荒,便利了民間買賣,憑什麽拿人問罪?

    所以說,大唐皇帝陛下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這幫鹽販“以鹽冒幣”的行為,為了緩解鹽荒還不得不對他們大加讚賞,鼓勵其販鹽救市的義舉!

    說實話,李大大對這幫鹽販子賣個鹽,還製作的這麽精良難以仿製的行為感到外腎抽痛,你們有把鹽晶雕琢成一枚枚鹽幣的功夫,多製點鹽出來緩解鹽荒不行麽?

    也沒見他們製作的精良一些,就賣的更貴一些啊?這幫人到底是圖的什麽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