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改寫進化史!(1/2)

作者:癡冬書亦字數:4978更新時間:2020-04-29 20:19:02

    葉修文的思維滲透進入了隕石之內。看到的是星球的起源,與生物的進化。

    生物進化論,最早可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而是法國學者G.L.L.布豐,他曾經就提出過,現代的動物是少數原始類型的後代。

    他把有機體與居住環境聯係起來,認為氣候、食物和人的馴養等因素可引起動物性狀的變異。

    而在1809年,另一位法國學者拉馬克在其《動物學哲學》中,用環境作用的影響、器官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的遺傳等原理解釋生物進化過程,創立了第一個比較嚴整的進化理論。

    而就在這之後,也就是1859年,C.R.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論證了地球上現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發展而來,它們之間有親緣關係,並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以說明進化的原因,從而創立了科學的進化理論,揭示了生物發展的曆史規律。

    而葉修文呢,正是親眼目睹的物種的起源,但是非常的快,它們就如同複印機一樣,不斷的複印著基因代碼。

    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狀態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

    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但在葉修文的眼中看到的世界,卻又遠遠不止如此。他除了看到了基因複製以外,還看是到了分裂,加速生長。

    也就是說,這些身在洞穴之內的動物它們沒有生老病死的這個概念,隻有不斷的變化,分裂。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它又是與生物進化論相背的。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說:在生物不斷的生存鬥爭中,由適應的變異逐漸積累就會發展為顯著的變異而導致新種的形成。

    因為“自然選擇隻能通過累積輕微的、連續的、有益的變異而發生作用,所以不能產生巨大的或突然的變化,它隻能通過短且慢的步驟發生作用“。

    也就是說,達爾文所強調的是:進化是群體在長時期的遺傳上的變化,認為通過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或遺傳重組、選擇、漂變、遷移和隔離等因素的作用,整個群體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殖隔離,演變為不同物種。

    而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古生物學者,又根據化石記錄中顯示出的進化間隙,提出間斷平衡學說,代替傳統的漸進觀點。

    他們認為物種長期處於變化很小的靜態平衡狀態,由於某種原因,這種平衡會突然被打斷,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成為新種。

    而這一點,與葉修文所看到的場景是完全不同的。

    人類,又或者各種動物的進化,都需要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

    但是他看到卻是,從最開始的單細胞生物,發展到有脊椎的動物,這個過程,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甚至更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