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九十八章 鎮國之寶——石鼓!(2/4)

作者:呆萌小蘇字數:13140更新時間:2019-01-28 08:22:05

    或許乾隆各種釉彩大瓶“迷之自信”的背後,恰恰是我們當代人如今最缺少的一種精神?

    這就得留給觀眾們自己去慢慢思考了。

    “瓷母”之後,節目迎來了第一期節目裏份量最重的一件國寶,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中國九大鎮國之寶”的石鼓。

    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十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麵都鐫刻“石鼓文”,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

    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曆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自明清以來,一字抵萬金,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

    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著屬於它們自己的傳奇故事,而石鼓背後的故事更為傳奇,它的一生都是顛沛流離的。

    67年,在陝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發現了10麵怪異的花崗岩大石。這些碩大的石體形似鼓,圓而見方,上窄下大,高約尺,中間微凸,模樣奇特。令人不解的是,當一塊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後,居然顯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筆法奇異,竟無人能識。於是,流言四散,怪論頻生。更有鄉民聞風而至,焚香跪拜,驚為賜之神物。

    自此,陳倉突然變得熱鬧非凡。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至,一窺究竟,並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尋名家研究。更有大戶懸重金求解謎題。但文字之謎不僅未被揭開,反而借著民間傳言,而變得神乎其神。

    100多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在戰火中風雨飄搖。正在雍城躲避戰禍的唐肅宗聽到石鼓的傳聞,心生好奇,責令州府官員將10麵怪石運下陳倉山,遷往雍城城南,就是後來的鳳翔縣城之南,與駐紮在這裏的文武百官賞玩。

    石鼓被遷至雍城短短幾個月後,便隨著戰亂的來臨而蒙難。當叛軍逼近鳳翔時,滿朝文武百官出逃,為躲避戰禍,石鼓被倉促移至荒野掩埋起來,並對外宣稱“毀失”。

    石鼓被掩埋兩年後,“安史之亂”平定,下得以太平。陳倉石鼓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機。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訪到了石鼓的埋藏之處,請朝內的名家主持挖掘,但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蝕跡斑斑,石鼓上的字跡殘缺不全,引得無數名家學者為之慨歎。更可惜的是,由於一直被棄於荒野,其中一麵石鼓居然莫名遺失。這就是後來曾經轟動下,也常引發曆代學術爭端的作原石鼓。

    韓愈為其作《石鼓歌》:“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隻載數駱駝……牧童敲火牛礪角,誰複著手為摩挲。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從中可以看出,韓愈希望能把石鼓用幾匹駱駝馱回京城長安,以便保護珍貴文物,也利於研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