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559章 運河之糧與人(2/2)

作者:比薩餅字數:5396更新時間:2019-12-20 13:02:13

    運河西麵是尼羅河低窪三角洲,東麵較高,是高低不平且幹旱的西奈半島。在運河建造之前,毗鄰的唯一重要聚居區隻有蘇伊士城。

    來華助戰洋人戴維先生主持埃及與敘利亞軍政事務時,為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做了充足的準備。

    首先就是屯田!

    俗話無糧不穩,在當時沒有什麽現代化的機械,唯有人力,簡單地堆人力而上,人越多越好。

    人吃馬嚼,助陣的還有牛驢,在荒蕪的沙漠中一切都依靠補給,必須有糧。

    糧食可以通過海路調運,再用軌道運向工地,實際上不成問題!

    顏常武一代雄主,豈會用這種低B作法,他一聲令下,二十萬華人跨海而來,組成了埃及建設兵團,浩浩蕩蕩,進駐埃及與蘇丹的尼羅河兩岸。

    屯田,兩全其美,一來可助軍前和蘇伊士運河之事,二來極有利埃及成為該地中心地區,有糧一切皆有可能。

    秉承領袖旨意,戴維先生做得極好,他仔細規劃屯田事務,選擇地方,建立農場,分派人力、物力與資金,大幹快上。

    在尼羅河的下遊,有空閑的地方都種上了,原住民懶散,種地不行,搶地可以,是他們的地盤。

    眾目睽睽下華人也不好吃相太難看,得,既然下遊沒地方,那就往上遊走,總有地方吧。

    於是尼羅河下遊打上,華人沿河建立了星星點點的農場。

    即使是尼羅河的下遊也沒關係,那就建渠引水,深入沙漠,治沙,向沙漠要土地!

    我中華民族什麽都行,戰鬥地,改叫日月換新。

    這就是之前純正雞蛋人戴維先生的篇章,他在埃及的沙漠上搞綠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一下子就翻新出大量的土地。

    在尼羅河邊,有大量的水車吸引河水進入水渠裏,尼羅河河水加上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生產出大量的糧食、蔬菜與經濟作物。

    如此減輕了海閱壓力,糧食的供給本地化比率越來越高。

    接著就是建設華人新城,一座接一座的華人新城撥地而起,華人正式入主埃及,開始認認真真地經營起在埃及的產業,新建起倉庫容納了數不勝數的糧食與物資,為蘇伊士運河的開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開掘蘇伊士運河,需要大量的人力。

    未言勝,先慮敗,要保證蘇伊士運河開掘時勞動者的安全,其次保護勞動果實,新開挖的蘇伊士運河!

    為此,東南軍動用了足足兩個整編軍,分別是:

    第三軍:周全斌、賀藍、張鼐、塔保;

    第四軍:李來亨、郝搖旗、馬重禧。

    這兩個軍,周全斌是東南軍年輕的元老,年齡不算大但資曆甚老,幾乎參加了東南軍開服以來的大仗仗。

    至於李來亨則是前明山賊軍出身,肝過前明明軍和韃靼人,屍山血海中淌過來的悍將。

    有此兩將,相信必能保證蘇伊士運河的順利完成。

    不過,這也影響到東南軍在前線的軍力,沒能形成優勢兵力突破敵軍防線。

    再有大量的勞工,埃及統治者卡薩維拉·埃米爾出麵,竭盡全力,從各地征召了足足三十萬壯實的埃及勞工,這些勞工將在一萬中國河工的引領下,開始了這項偉大的工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