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百六十四章 扼住東洋喉嚨的美國(2/3)

作者:西瓜是水果字數:10078更新時間:2019-01-28 10:54:21

    根據後世的機載,日軍整個二戰總共生產了66810架飛機。

    其中轟炸機1451架,戰鬥機558架,攻擊機585架,運輸機045架,教練機4665架,其他輔助機型4774架。

    指著中國的這些‘毛毛雨’與之硬拚,簡直就是做夢。

    中國空軍現今,甚至整個二戰的主要任務不是去打敗東洋航空兵。

    因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幻想。

    包括4年1月以後,中國戰區重新奪回了製空權,其實不過是日軍疲於應付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對中國戰場暫時沒有了什麽戰略企圖而已。

    ——

    用石油取代煤炭為動力燃料,是0世紀重要技術進步。

    它和蒸汽船淘汰帆舟,航空母艦把戰列艦從海上霸主的地位打倒一樣,在世界海軍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劃時代大事件。

    190年,英國第二海軍大臣約翰·費希爾,在樸次茅斯港進行了以石油為燃料的試驗。

    1910年,在英國第一海軍大臣丘吉爾的督促下,格林尼治海軍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用石油燃料取代傳統的煤炭蒸汽動力,可以使艦隊的航速提高至5節。由此產生的新型‘快速分艦隊’,可以勝過當時出現的任何德國艦隊。

    191年到1914年,英國皇家海軍開始建造,完全以石油為燃料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至此,海洋軍艦的燃油時代到來。

    東洋海軍使用石油燃料,始於1905年的‘薩摩’級戰列艦。

    191年到1916年設計的‘長門’級戰列艦開始搭載重油專燒鍋爐,此後東洋海軍建造的主力艦,均以重油為主要燃料。

    然而對東洋來,石油資源極度缺乏。

    即使到了7年中日戰爭的時候,依然是製約日軍擴張的重要掣肘。

    整個7年,東洋石油自產量,北海道接近1萬噸,台島5萬噸,北樺太石油租借地(庫頁島南)0萬噸,本州島萬噸,總計不到50萬噸。

    有著超過00萬噸的巨大缺口。

    尤其是到了明年,日軍因為軍力急速擴張,石油9%依靠進口,80%的進口石油來自美國(殼牌婆羅洲油田賣給美國,專賣東洋),另外一部分則來自荷屬東印度群島(殼牌婆羅洲油田)。

    這也就是意味著,隻要美國覺得有必要,隨時可以掐斷東洋的喉嚨。

    東洋為了彌補這塊短板,一直嚐試煤炭液化技術,以期利用中國東北的豐富煤炭,解決液體燃料問題,然而技術和產量都遠遠達不到要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