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百八十三章 東亞的天空一(1/3)

作者:西瓜是水果字數:11508更新時間:2019-01-28 10:54:26

    “你的耳朵聾了麽?沒有聽到她得是,——支那!”

    隨著杜劍南的聲音落下。

    在德意誌柏林民用國際機場,副停機坪。

    一片嘩然。

    除了那幾張東方麵孔,露出了然的神色。

    而那些西洋看客,士兵,甚至記者,都紛紛露出詫異的神情。

    ‘支那’。

    這似乎不就是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諸多稱謂裏麵,其中的一個名稱麽?

    哪裏有什麽不對!

    ——

    ‘支那’一詞起源於印度。

    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為‘hini’,據是來自‘秦’的音譯。

    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hini就翻譯成‘支那’。

    東洋社會普遍用‘支那’稱呼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媾和。

    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東洋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

    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東洋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

    上街遊行,狂呼‘東洋勝利,支那敗北!’

    從此,‘支那’一詞在東洋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

    ‘支那’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

    而在此之前(明治維新),很少有東洋人用這個詞語。

    大多用‘中土’,‘中國’,‘上國’,‘漢土’,‘唐土’,表示他們心目中高大上的大中國。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的正式國號從‘大清帝國’變成了‘中華民國’。

    而作為近鄰的東洋,卻出於自身利益的要求,沒有使用‘中華民國’這個詞語,反而單方麵給中國取了一個‘支那共和國’的漢字國號。

    以示蔑視。

    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隨即對東洋的這種做法,表示了抗議和抵製。

    190年,國民政府訓示外交部:以後凡載有‘支那’二字的東洋公文,一律拒收。

    不過到了七七事變,中日全麵國戰以後。

    ‘支那’這個詞語,再次成為東洋對中國的蔑稱。

    這裏麵的道道,這些西洋人當然不明白。

    因為他們所在的國家,無論是和中國的關係好或者關係不好,卻從來沒有一個政客或者報紙,電台,像豬狗腦子的倭寇一樣。

    逮著一個詞語,和中國較勁死磕。

    而是在辛亥革命前,稱呼‘大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