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百四十二章 努力耕耘(1/2)

作者:公子許字數:5456更新時間:2020-09-15 12:23:47

    其實百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國家。其國境地處於氣候適宜之地區,土壤肥沃、雨水充沛,農業極為發達。雖然靠海,但是對外交流並很多,然而早在兩晉十六國時期便確定了推崇漢學、引入儒家文化的政策,文化製度很是興盛。

    對外交流的匱乏,使其好似蒙上了一層麵紗,不僅中原王朝對其知之甚少,史料上亦不曾留有太多詳細記載。

    “高句麗、百濟之職官製度,年代久遠、文墨晦昧,是故不得詳悉”,事實上何止是百濟呢?後世對於高句麗於新羅的職官製度、政治構架亦是知之甚少,不僅僅是史料之缺失,更由於這些國家的製度政策經常變動。

    高句麗尚還好一些,曆來與中原往來頻繁,又多戰事,新莽、公孫、曹魏、慕容、楊隋、李唐,每有征伐,入其領域,則史書之中對於高句麗之風土人物略有參得。然百濟與中原深隔大海,飄洋越波,始終難行,是而關於百濟之了解極為稀少匱乏。

    後人對於百濟之了解,或許僅限於堪稱“中日第一戰”之發生地的白江口……

    但百濟絕對不是一個弱國。

    能夠在遼東第一強國高句麗之側安然無恙,甚至還能出兵攻伐新羅,可以想見百濟之國力。尤其是百濟曆史上不乏英主,比如眼下的百濟王扶餘義慈,被百濟朝野尊稱為“義慈王”,英武睿智、勵精圖治,使得百濟國力愈發強盛。

    ……

    兩人又聊了一些遼東之形勢,金法敏便起身告辭。

    他此番再來長安,便打算常駐不走,新羅那邊已經在新一任的新羅王李恪統治之下,金氏王族如今盡在關中,在新羅已無牽掛,隻等著入學弘文館,往後便久居大唐。

    待到金法敏離去,善德女王方才輕聲道:“郎君位高權重,自當珍惜羽毛,何必率軍前往河西,以身犯險?”

    她雖然是內附之臣,一舉一動盡在“百騎司”的監控之下,但是平素出行並無人幹預阻止,往來消息也很是靈通。眼下房俊率軍出征乃是頭等大事,朝野上下沸沸揚揚,她自然有所耳聞。

    房俊從她纖白的素手上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笑道:“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個人之福禍,焉能與家國之存亡相提並論?吾輩身為炎黃子孫,斷不可讓蠻胡異族入寇疆域、殘殺同胞,縱死亦要將胡虜拒之於國門之外,否則如何對得起天下黎庶,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

    善德女王默然。

    新羅貴族尊崇漢學,更推行儒學,但凡有一點身份地位的人,都以學習漢學為榮。然而數百年間,卻從未學會漢學之精髓,更難以理解漢人胸懷之中的那種“家國天下”的抱負。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這是深刻在所有漢人骨血精神之中的信仰,在家國天下麵前,個人之榮辱生死,常常被視若等閑。

    明知必死,亦一往無前。

    正是這些高尚的精神信仰,使得漢學被奉行天下,幾乎所有的番邦蠻夷都將漢學奉為圭臬,苦苦鑽研、大力提倡,希望能夠形成自己的傳承,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不至於使得部族之榮光一朝璀璨便墜入深淵,被曆史拋棄得無影無蹤。

    然而這些被番邦蠻夷辛苦學習的信仰,卻是每一個漢人都深刻具備的本質。無論文臣武將,甚至販夫走卒,每每在家國民族危亡之時刻,總是能夠踴躍出無數為國效死的仁人誌士,他們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用鮮血與信仰,鑄就華夏威武之魂。

    善德女王心中敬佩,輕歎道:“郎君之光耀,正在於這種視死如歸之精神,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妾身能夠侍奉榻前,當為此生之幸事。惟願郎君萬萬保重,早日得勝歸來,妾身當掃榻以待,為君洗塵。”

    誰不願自己的男人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