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647章:月盈則虧(1/2)

作者:呼啦圈大神字數:7046更新時間:2019-06-30 16:37:47

    在古代做生意確實是這樣,除非你有獨門買賣,否則很難做到一家獨大。

    商人也許唯利是圖,有時候會因為暴利而放棄道德乃至違反法律,但商人和商人之間形成的默契或者規矩,那還是必須遵守的。

    否則,同行們便會孤立你,其他人也不會和你做買賣。

    就比如茶商,大的茶商之所以能坐大,大都是因為祖上的財富積累,但你做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如果沒有特別的機遇,便很難再往大處做了。

    莊家是江南的大茶商,和他們莊家一樣規模的應該還有一兩個大戶,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平衡,如果一家有難,或許其他兩家還能幫忙。

    但如果一家想擺脫另外兩家想一家獨大,那另外兩家一定會聯起手來對付那一家。

    長時間以來,莊家的生意就已經遇到瓶頸了,隻能維持一個相對固定的營業量也利潤率,合理向外兩家大茶商差不多的規模,誰也不會冒出頭來。

    這樣的現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好聽的呢,這也是一種商業上的規矩,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某個行業發展相對穩定。

    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樣的模式其實也限製了商業的發展。

    就茶農,茶葉每年的產量,其實跟當年的氣候,比如降雨和日照時間等因素有很大的關係,並不是每年的茶葉產量都是恒定的。

    有時候生產的少了,茶商不會提高收購價格,卻會提高成品茶葉的銷售價格,有的年份產量大了,茶商是一定會極力壓低收購價格的。

    這就讓茶農期盼風調雨順,讓他們能得到好年景,但好年景也隻是保證今年的收入能達到往年正常年份的收入水平,但若是遇上災年,那收入水平會立即下降的。

    這是不是極大的影響到了茶農的生產積極性?

    當茶農開拓了新的茶山的時候,他能從新的茶田得到的利益增長非常有限,導致所有的茶農幾乎都在守成,不思進取。

    同樣的道理,這也是限製了茶葉在整個國家普及的一道枷鎖。

    商人的目的其實很簡單,保證自身利益,如果茶葉越來越多,茶葉的價格便不能保證了,他們的利益會變成浮動的,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

    畢竟種糧和種茶不同,中國人對種糧有一種自古以來的固執,不論是什麽行業出類拔萃的人,都會先買地作為家業,然後才另外思考發展的道路和方式。

    但茶不一樣,對文人士子和有錢人家來,茶葉的價格浮動對他們影響不大,受影響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茶葉漲價了,他們大不了少喝一些便是,怎麽多不會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

    楊懷仁有心改變這種現狀,隻不過從經濟發展規律的角度講,強行把後世的經濟理論或者經濟發展方式運用到古代來,是不現實的。

    就好比朝廷的變法,或許規矩製定的很有道理,但理論和現實是兩碼事,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現實情況。

    這便導致了朝廷的變法在順利施行一年之後,從第二年開始就受到了嚴重的阻滯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