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987章工業新進,玉鋼新生(2/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10294更新時間:2022-06-14 15:09:37

    這裏,不是斐潛自誇,是全大漢,技術最為完備,最為先進的冶金工房。原本在平陽的工房有一半的工匠轉移到了這裏,或者說,長安工房基地的建設完畢,使得斐潛麾下的高級冶金工業,擴大了一倍。

    在平陽的工房,現在主要研製一些比較機密一些的東西,然後是由黃氏家族裏麵的大匠黃鬥來負責,而相對來說比較大眾一些,需要大量產出的,就轉移到了長安這裏,一方麵相對來說交通比較方便,一方麵也有比在平陽更充足的水力資源,可以更大規模的提供一些物品的產量,特別是鋼鐵。

    當然工房的搭建不是一兩天能做到的,高爐和水力設備的配合也是需要磨合的,因此直至現在,這裏的工房才算是進入了完全體,向著更高的技術方向前進。

    從某個角度來說,華夏漢代的技術發展,要得益於春秋戰國的遺產,也要得益於那個野心勃勃的漢武帝,或者說,得益於戰爭。

    秦王朝為了獲取戰爭上的優勢,所以將青銅器的製造推上了巔峰。

    而漢代,為了和匈奴對抗,整個鐵器工藝,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冶金是整個科學技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技術,不是僅憑文人憑空暢想,也不是完全依靠工匠的苦幹,而是在不斷的試驗和失敗之中,由雙方緊密的合作,不斷總結,才有可能盛開出絢麗的花朵。

    斐潛到了漢代的時候,就覺得漢代冶金工藝很奇葩……

    華夏在青銅時代的起步,其實是比較後進的,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中才出現若幹小件銅器,冶金技術起步就比地中海那邊要晚了不少。

    到了商代,才第一次出現鐵器,銅鉞鐵刃,而且這個鐵還是鐵鎳合金,也就是比較典型的隕鐵質地,很有可能就是天降之物冶煉而成的。到了西周,在冶金方麵基本情況依舊發展不多,依然是不會冶鐵的。

    在春秋的某個時期,華夏人終於是找到了冶鐵的方法。

    這個冶鐵起步,應該說是比較晚的,也比較低。

    同時,更讓華夏悲催的是,華夏的鐵礦麽,品質都不是太好……

    或許是負負得正,或許越是差的壓製,便越能激發出華夏人的一般,華夏從漢代開始,走出了一條不怎麽一樣的,甚至比較奇葩詭異的冶鐵道路。

    其實在漢代發展冶金技術之前,在華夏土地上混戰的各個戰國,包括青銅巔峰的秦國,都已經在著手改進鐵產品質量了。在對戰國時代鐵器的金屬檢測中,發現了類似於球墨鑄鐵的組織結構,在鍛造技術當中也點亮了折疊鍛打的技能,然後同時點出了鼓風機。但是因為鐵礦品質的問題,直至戰國結束的時候,依舊沒有能夠直接出爐使用的合格鋼鐵。

    於是乎,漢代人就說,算球了,老漢不要直接能直接一爐子就出好鋼,先出鑄鐵罷……

    然後就在漢代工匠和技術人員的配合下,出現了一個在冶金曆史上很詭異的結果,直接就出現了液態流動冶金產品和可連續不間斷的生產工藝流程!

    而這個模式,直至兩千年之後,依舊在使用……

    所以斐潛才會覺得怪異,因為若是將服裝變一變,生產車間變一變,其生產流程的本質其實沒有什麽和後世太大的差異。

    然後,因為鑄鐵太脆,然後又催生出了!要知道,西方出現炒鋼法,可是在17世紀了,雖然說原材料和生產工具有些不同,但是工藝上是一致的。

    至今為止,斐潛依舊找不出這個方法,究竟是哪一個工匠,亦或是哪一個士族子弟發明的,反正沒有看到具體的記載,似乎在漢武帝時期就這樣奇葩的出現了,卻隻是留存了方法,卻沒有發明者的姓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