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49章:誓死不降的意誌(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11764更新時間:2019-01-29 00:21:54

    交戰曆來需要足夠的空間,參戰的部隊越多需要的空間就越廣,要不然部隊無法鋪開全擠在一起,消耗的不但是時間還是物資。 Ww W COM

    漢軍在不斷地調動,有效地掩護虎賁軍的到來。

    虎賁軍是一支甲騎具裝的騎兵,他們對加入什麽戰場比其它兵種有更多的講究,像是著裝輕便的輕騎還能在多坡地和丘陵區表現一下,具裝重步兵出於負重和列裝耗費的關係根本不會去多坡地和丘陵區。

    棘津的黃河北岸比起南岸來地形變得相對複雜了一些,濮陽郡大部分是平坦的地形,古來騎兵(戰車兵)在濮陽郡的大規模交戰次數非常多,但凡是讀了一些史書的人都知道濮陽郡適合騎兵作戰。大概正是適合騎兵作戰,石碣趙軍才會將濮陽郡定位為決戰場所,可他們覺要被合圍後也是抓住機會後撤。

    棘津的黃河北岸是汲郡轄境,汲郡劃分為六個縣,除開北部的林慮縣這個範圍最大的縣之外,像是修武縣、獲嘉縣、共縣、朝歌和汲縣這個府都是位處偏南在黃河沿線區域,充分表現出華夏曆來建城必是依水而建的習性。

    汲郡南部地形平坦,為了形成軍事防禦目的,一些關卡似得軍事重鎮也就需要存在,例如位處汲縣西南部的銅關,位處汲縣西部的凡城,位處汲縣東北部的枋頭。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拱衛一郡府之地,不至於讓敵軍利用平坦的地形來個長驅直入攻克一郡府,致使府失陷之後整個郡出現骨牌效應,也即是府完蛋後最高長官被殺或被俘,失去最高長官後各地各自為戰。

    漢軍針對汲郡的征討有幾個步驟,先是桓溫所部從汲郡西南部的滎陽郡北上,他們並沒有耗費多大的力氣就攻克了銅關。

    桓溫所部能夠輕易拿下銅關有曆史原因。銅關不管是在東漢末年、西晉還是匈奴前趙時期都一直被重視,到了石碣統治中原之後,得羯族人治國上麵根本沒有建樹,生產力沒有恢複半點不談,一些重要關隘也根本沒有顧及,導致的是銅關壓根就沒有修繕。

    其實不止是顯得不出名的銅關,就拿進入關中秦地必經之地的幾個關隘來,不管是作為門戶的潼關還是嶢關,又或是備用關隘藍田關,明明它們都擁有極重要的戰略價值,可是石碣趙國還真就沒有想過要維持和修繕。

    真正的情況是,石碣統治下的中原,早先時期除開襄國周邊有幾個拱衛城池,後麵在鄴城大肆建設宮闕後又將幾個城池列為屏障,要不然石碣統治階層也僅是重視邊境的幾個要地,其餘地方基本是被忽視。

    桓溫所部拿下銅關之後,幾乎可以是迅攻取了汲縣這個府之地,連帶周邊的獲嘉城和共城也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取。會造成這樣的情況依然是與石碣的統治思維有關,石碣帶著十足的胡人特色,非但不重視城池還有意致使各處城池荒廢,真的有要將中原變成一個牧場的架勢。

    後麵桓溫所部進軍到了朝歌才被擋下。朝歌位於棘津北部,那個時候石虎是親率大軍在濮陽郡的白馬,出於對退路的重視才會選擇在朝歌屯兵駐防。這個舉動也真的是起到了關鍵作用,是桓溫所部被擋在朝歌,才有了後麵石虎先撤軍到枋頭,最後更是安然退卻回到鄴城。

    第二批又西南部北上的是謝安所部,他們是從河內郡殺進了汲郡,先是攻克修武,又重奪因為桓溫所部受困而被石碣趙軍光複的獲嘉、共縣和汲縣,更進一步將凡城也是拿下,全麵地清除掉朝歌西部的石碣趙軍,為救援被困的桓溫所部打下基礎。

    謝安所部穩固後路,他們是撲向了棘津西北部的百裏之外,變成從北而南地一種攻擊路線。會這樣的原因隻有一個,當時的棘津、枋頭和朝歌的石碣趙軍數量太過龐大,尤其是棘津和朝歌一線幾乎是擠滿了石碣趙軍,他們要是直接從西部馳援被圍的桓溫所部必然也是要陷進去,不如從北而南拉開足夠的空間,牽扯石碣趙軍北上的同時也有更多的迂回路線可供選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