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44章:民為國本(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11982更新時間:2019-01-29 00:22:14

    在一些無力向外開拓的皇朝來,人多了是一種麻煩,亦是引爆國內動蕩的負擔。畢竟對於這樣的皇朝而言,地就那麽大,並且土地經過一再兼並之後是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裏,大多數人沒有土地又活不下去,除了揭竿而起掙個活路,還能有其它什麽選擇嗎?

    中原皇朝滅於外敵的次數不多,哪怕是幾次被異族所滅,除了有宋一朝之外,大多數皇朝被滅根本就是內部自行瓦解才讓異族占了便宜。最為誇張的一次莫過於野豬皮的“我大清”以數十萬人就滅掉一億人口的大明皇朝,並且以絕對的少數統治了絕對的多數。

    劉彥統治之下的漢國會是一個進攻型的國家,人口隻能多而不能少,白了就是人口永遠不會是國家的負擔,相反是開拓地盤之後需要足夠多的人口去充填,要不然打下再遼闊的疆土而沒有本族人棲息安居,打下來也守不了多久。

    縱觀華夏的曆史長河,很多進攻型的皇朝在向外不斷開拓,他們都麵臨著一項共同的難題,就是打下疆土之後本國百姓不願意移居過去。

    曾經的秦帝國和漢帝國在開拓新的疆土之後,以強製的措施向新占領地遷移百姓定居,地點同樣是在河套區域。移民充填起到的作用當然是有,可是強製性的移民卻讓百姓怨言頗大,再來是因為一些處理不當,河套那邊的百姓流失速度太過驚人,甚至是出現被胡虜融合的現象。

    秦帝國向陰山以南移民,由於在當時還有放牧技巧,移民過去的秦人其實是已經站穩腳跟,隻不過是帝國內亂導致秦的滅亡。這一批秦人在河套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胡虜不斷攻伐就不了,漢帝國也是敵視態度,他們的境遇在西漢的劉徹統治時期得到轉變,衛青攻伐河套就有他們的助力。

    漢帝國統治河套的區域很久,但是礙於中樞政策的關係,實際上到了某個階段河套的漢民早就胡化,到了漢帝國將河套送給南匈奴作為棲息地之後,那些胡化的漢民其實是被匈奴人的各個部落給接納了進去。

    到司馬一家子在中原的統治被匈奴人劉淵終結時期,劉淵身上有漢家皇族後裔的血統是真的,起源是漢帝國多次與匈奴聯姻,相當多匈奴單於的閼氏的確是漢家公主,隻不過那些公主隻是宗室女或宮女。他將建立的國家取號為漢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很多匈奴人也是的的確確有漢家血統。

    在中原周邊的眾多胡族,他們其實血管裏大多也是有漢家的血統。會造成這樣的現象理由相當簡單,漢家失去邊地,邊地百姓被迫與胡人融合,或是漢家女子被劫掠生下後代。要是真正的追尋起來,不但是匈奴人大多有漢家血統,連帶鮮卑人其實也是大多有漢家血統。這個理論就是北魏時期的鮮卑自主漢化的誘因,可不止光是鮮卑學習漢家文化學壞了腦子。

    融合胡人亦是劉彥所願,差別是他要的是主動去融合胡人,不是由胡人來主導。原先他還想著融化胡人,使胡人認同漢人的文化和擁有漢家血統,用這一批人來充實邊地。

    劉彥有這個想法是遭遇到了曆朝曆代都遇到的難題,漢家百姓對於遷徙邊境生活有著深深的排斥,甚至是有著“生於斯長於斯”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哪怕同樣是腹地都不願意搬家,怎麽還能奢望搬去新的占領區?

    之前漢國同樣缺人,光複一個又一個州郡不但是為了奪回失地,何嚐不是為了爭奪人口?

    現如今漢家舊土的北方剩下幽州、涼州、並州、遼東這幾個地方沒有光複,要是全部奪回來估計是能夠再增加三百萬左右的漢家苗裔,但也隻是讓偌大的漢國總人口增加到一千百八萬左右。

    以四家之口為一戶來算,一千八百萬人口也就是四百五十萬戶。而實際上一戶為七八人,乃至於是一戶數百人,類似的現象非常普遍,以目前漢國登記造冊的一千三百萬為例子,實際上也就是一百五十萬戶左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