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619章:總是需要敵人的(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11868更新時間:2019-01-29 00:22:34

    火藥應用於軍事並不會一下子就將原有的軍事體係打破,哪怕是列裝火炮和火槍的部隊成規模出現之後,某一些冷兵器其實還是會留有自己的舞台,並不是劉彥一下子就會完全消失掉,甚至可以冷兵器永遠不會消失……比如刺刀和匕首。

    曆史上火槍的出現是在南宋,隻不過當時的火藥並不過關,再來是火槍的打造也存在缺陷,射程上短就不了,準確度之類的更是別提。

    南宋的火槍其實不是槍,是一種噴火筒,發射的也不是彈丸,是一些鐵屑。它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噴火和煙來嚇人的玩意,相聚三五步之外不會有什麽殺傷力,離得近了被射中的效果和霰彈槍差不多。

    可能知道實戰應用效果差,南宋並沒有大規模製造噴火筒,是比較喜歡研究“一窩蜂”這種以火藥為推力的火箭。

    所謂的“一窩蜂”其實就是那種尾部帶有火藥助推裝置,用某種特意打造的蜂巢來配裝,點燃引信之後火藥助推裝置出現效果,然後數百數千支箭快速“咻咻咻”地被發射出去。

    除開“一窩蜂”,南宋還有“火蒺藜”這種類似手雷的武器,隻不過因為火藥配方不對的關係,“火蒺藜”的威力其實非常有限。

    到南宋的火藥配方,事實上是繼承於晚唐時期的“藥發傀儡”,成份不止是硝石、硫磺和木炭,還會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比較誇張是加入了薑或蒜這種八杆子打不到的玩意,比例上麵更是不對。

    “藥發傀儡”的出現是源自於一些煉丹士(術士)的煉丹失敗,於晚唐時期被江湖術士用“藥發傀儡”來進行一些煙火表演。

    南宋時期也發展出了青銅炮,發射的當然也是實心的彈丸,但由於火藥配方不對帶來的爆炸推力不足,射程上麵並不長。

    劉彥搞出來的火藥是直接到了黑火藥階段,火藥的威力是夠了,但一些冶煉的製約讓火藥武器的發展並不順利,比如鑄造出來的炮管金屬配方錯誤難以承受爆炸力,好好的手雷成了瓷罐裝藥。

    哪怕是青銅炮其實也沒有那麽簡單,不是鑄造出一個炮管子就算完事,還需要考慮金屬耐熱以及相關震力的承受力,另外炮管內的風洞也是一項學問。反正絕不是有一個實心管子就能裝填火藥當火炮用,這樣的玩意隻會是做出一顆長形粗大的炸彈,做被炸死的機率會無限高。

    漢軍現階段使用的炸藥包和瓷罐手雷,其中的炸藥包是純粹地以爆炸來製造殺傷,裏麵沒有加配用以激射的金屬,殺傷範圍上麵其實有限,最大威力除了爆炸中心足夠,之外就是以震力和被帶起飛濺的石塊來殺人或傷人;瓷罐手雷就是型的炸藥包,發生爆炸之後的威力並不大,爆炸波的範圍也就是一兩步之內,主要是以瓷片飛濺來殺人和傷人。

    因為火藥武器是第一次被應用於戰場,對火藥完全無知的慕容燕軍,他們在實際被殺死和被殺傷上麵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麽嚴重。主要是讓慕容燕軍因為對未知的恐懼產生恐慌,會往鬼神之力上麵去聯想。

    科學還沒有被認識到之前,迷1信會是一種普遍現象,尤其是華夏文化圈體係內迷1信會更加嚴重一些,那是國家統治者為子,連帶儒學中也有“人感應”那一套,長久培養出來的迷1信氛圍。

    所以了,作為使用火藥武器的漢軍堅信自己是得到上的青睞,被火藥武器攻擊的慕容燕軍就會覺得自己被上拋棄,必然是一方勇猛無匹,另一方則是不安和惶恐,會出現什麽結果恐怕就不用多了。

    戰爭的統計數據是在隔中午送到了劉彥手中。

    此戰,能夠收集到慕容燕軍的屍首有一萬四千具,能從傷口辨認死於火藥的僅是八百左右,其餘還是死於冷兵器之下。肯定是有一些死者一時間沒有被找到,也存在直接被火藥給人間蒸發的死者,軍報上隻會在後麵進行大概的補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