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45章:軍與民(1/4)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13418更新時間:2019-01-29 00:23:54

    兩名嬰兒,一名嬰兒的母親識字,另一名嬰兒的母親不識字,他們從出生的那一刻就等於是有了不同的起點。

    很簡單的道理,有識字母親的嬰兒,他出生的家庭必然不錯;不識字的母親,必然是因為家庭環境的關係。

    任何時代都講究門當戶對,好人家是嫁給了好人家,窮困者難以與富有之人結合,一樣是生了後代,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起點自然是不一樣的。

    以上太消沉,極度缺乏正能量……

    其實是識字的母親眼界必然開拓,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她能夠時刻言傳身教,孩子的成長空間肯定會有更好的教導。

    例如孩子同樣是犯了錯誤,識字的母親能夠講更多的道理,用完善的邏輯告訴犯了錯的孩子做錯了什麽,應該是怎麽去做才是對的;不識字的母親,她可能沒有那麽多的道理可講,邏輯是什麽更不清楚,教孩子就是靠打,打得犯了錯的孩子懵逼,等被打完之後知道自己錯了,但是根本不知道錯在什麽地方,甚至都不知道該怎麽做才是對的。

    愚昧與否是從識字開始,識字就能進行閱讀,從文字中去汲取智慧,要不文字怎麽是一個文明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漢帝國早就在推廣教育,沒有一開始就將這件事情往實際的方向發展,教育人不是為了讀書吟詩作對,僅僅是希望被教育的人能夠流暢閱讀文字,不是本著教育出一幫詩人、哲學家、思想家的理念。

    諸夏在很長久的時間裏麵,教育從來都是走精英化的路線。

    所謂的精英化,是一旦教育讀書,一定是想要讓受教育的人成為全才,下限是揚名立萬,上限是成為國之棟梁,求的是青史留名。

    在諸夏的先輩看來,教育從來都是神聖的事情,要是教育出蠢材將會是異常恥辱的事情,也就有了不成才不得出門牆的規定。這一點在上古先秦時期最為嚴格,導致很多受教育的人一輩子都是待在門牆之內,但那些能夠出門牆的人至少都能做到揚名立萬。

    劉彥很清楚教育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重視教育的國家,采取了附合自己的教育素材,從重視教育的那一代人開始,民族迎來了飛躍。

    德國與日本就是兩個最典型的例子,他們都是統治者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拿出足夠多的財政支持教育,等待受教育的新一代成長起來,受過教育的那一代成了中堅力量,各個方麵支撐了國家的強橫崛起。

    日本和德國是采取普及化的教育方陣,他們的確也是得到了遠比自己想象中更多的回報。

    更多的老牌強國抱著精英化教育不放,結果是將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慢慢從頂尖世界強國的位置下滑,甚至是從頂尖淪落為二流,連一流的梯次都上不去。

    任何的群體都需要足夠多的基數,尤其是受教育的人更是如此。畢竟誰也不清楚哪一個人能夠取得什麽樣的成就,給予基礎的文化教育,更多的人能夠站到台上,對於一個群體來才會有無限的未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