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45章 智能農業(2/2)

作者:咚小魚字數:4862更新時間:2019-04-09 22:15:14

    “在我們整個大棚的土壤下麵,埋有一些傳感器。這些傳感器會自動檢測土壤濕度。當這裏缺水的時候,人工智能係統會自動控製噴灌係統進行灌溉……”

    技術人員開始介紹,智能化,高度的智能化。通過各種傳感器,高清探頭等智能設備,係統能夠最詳細的知道裏麵的一切。

    濕度,溫度,養分,病蟲害,雜草等等。這些東西都在監測當中。係統會根據整個植物聲長周期,精確的控製這一切因素,讓大棚裏的植物,處於最佳的生長環境。

    最讓後麵人感歎的是,這一套程序,竟然全部由人工智能控製。也就是說,整個大棚平日裏不用任何人大力。

    為大棚量身定做的各種智能機械設備,就能完成所有的人工。包括種植,采摘,分揀,包裝……

    一整套程序,全部有人工智能控製。當一行人看完整套係統之後,所有人都咽了咽口水。

    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嗎?這就是現代農業嗎?這太可怕了,直接解放人工,全部由機器人代替。

    最關鍵的是這人工智能比人管理的都要好都要精細。通過精確的傳感器,能夠最詳細的知道一切情況。在最佳的環境裏,結出質量最好的產品。

    “張總,太不可思議了。這種技術一單推廣起來,將會有無數農民失去工作啊。”

    一個官員忍不住感歎道。

    “伴隨著科技進步,未來農民失業是必然的結果。土地流轉也是未來的趨勢,對於現在的農民來說,如果單純的靠傳統方式種地,根本養活不了一個家庭了。”

    張凡認真的說,這話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在現在這個社會,家裏的幾畝地已經無法養活一家人了。

    這也是這麽多年,原來越多的農民出去打工的原因。靠地吃飯已經不行了。但是很多人卻依然舍不得那點土地。

    之所以不舍得,是因為習慣使然。作為老農民,不舍得讓土地荒廢,不舍得浪費那點莊稼,其實那點收成加起來,甚至抵不過半個月的工資。

    華夏經濟發展到這一步,幾十年的分包到戶的農業政策已經嚴重阻礙了華夏農業的發展。

    所以現在國家才鼓勵土地流轉,但是在這方麵卻一直沒有太大的成就。畢竟土地現在都在個人的手裏,國家又不能強製收回,土地流轉隻能遵循自願的原則。

    人太多,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所以流轉起來很難。不過在這一點上,龍騰自營村的模式卻得到了很多農民的認可。

    土地承包加上一定的分紅,讓他們收益更多,也更願意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來入股。說白了,農民不願意土地流轉,還是因為給的不夠多。

    給的夠多的,誰願意去辛辛苦苦種地啊。歸根到底,還是利益。而普通的承包者之所以不願意拿出這麽多的利益,是因為他們的利潤不夠,而在龍騰集團這裏,一畝地的利潤卻比傳統農業要高很多很多。

    13430/24725033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