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324章 代言人(1/2)

作者:木子藍色字數:7220更新時間:2019-09-05 12:16:52

    “過去隋室按租庸調製征稅賦,百姓均田少,稅賦卻不能少,中原人多地狹,尤其是經曆了開皇十幾年的安穩後,人丁繁衍更多,到了大業時,均田製難以推行,無田可再均。百姓們一戶數丁,也就二三十畝地甚至更少,所耕之地,最後大部份產出卻都要上繳,所留及少。”

    隋朝六大糧倉,都是千萬級的國家儲備大倉。

    地方上還有社倉義倉等許多官倉,糧食大多都征到了官府手裏,百姓們手裏,尤其是一般的普通百姓手裏,根本沒多久糧食富餘,往往有時還青黃不接。

    大量的糧食,除了在朝廷手裏,便都是在那些大地主們手裏。而一旦遇到災荒之時,朝廷嚴格的倉儲製度又規定,得經過朝廷批準才能開倉賑濟,但層層上報極費時間,等上麵批準了,往往下麵的災情已經擴大到不可控製,饑民們已經開始流動起來了。

    而那些地主們呢,手裏有的是糧食,可越是遇到災年饑荒之時,他們就越加不會把糧食放出來,甚至借機抬高糧價等等。

    所以,隋朝其實從不缺糧食,哪怕是到了大業末年之時,隻是隋朝的稅賦製度和糧食政策,使的百姓手裏難以存糧,而一遇災荒,官府和地主們手裏的糧食又到不了他們手裏。

    “藏富於民藏糧於民藏兵於民,這是我朝立國之初就定下的國策。”羅成的這些國策,其實也是後世學來的,比如這糧食統購計劃,比如最早時的糧食統一配給計劃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從後世學來的,都是為了加強糧食的安全。

    官倉有糧,但百姓手裏也得有糧。

    比較官倉的糧食,得調度,得要時間,而百姓手裏若有糧,就算今年遇災,可能第一時間自救。

    “近幾年,各地連年豐收,糧價也越來越低,在嶺南,稻穀豐收之時,鬥米才賣三錢,而在青島等海港,也隻賣五錢,洛陽做為京畿之地,物價比其它地方都貴,可大米也常年才十二三錢一鬥,最貴之時也不超過二十文錢。”

    其實百姓也苦,豐收則穀賤,穀賤傷農。若是遇災荒歉收,則更苦。

    朝廷雖也設立常平倉,設立和糴製度,還設立了糧食統購計劃,每年都會收購大量糧食,並設立了一個保護價格,就算豐年,也不至於讓糧食價格太低,傷害糧農。

    朝廷和皇家成了最大的糧食收購商和出售商,沒了過去那些糧商們控製糧價,操控價格,囤積居奇等,這些年糧價倒還是比較穩的,種糧的百姓,和買糧的百姓,都不用麵臨起起伏伏的各種糧價波動,免受很多損失。

    糧食買賣是大宗買賣,主要的成本還是在於運輸,如果是本地買賣,那麽成本低。都百裏不販薪,千裏不販糴,路上運輸的成本,實在是太高。

    不過如果規模上來了,便可攤薄這增加的成本,羅成做生意,就喜歡搞規模化,一般的糧商,多是本道本郡甚至是本縣做生意,量就那麽大,可羅成做糧食生意,是把整個下都化為一盤棋,統一調度,格局大,自然有他的優勢。

    不過其實糧食買賣搞太大,成本雖然能攤薄,但真不是什麽暴利的買賣,畢竟羅成又不會搞什麽操縱糧價,借災發財這一套,比起皇家其它的買賣來,這販賣糧食還不如養雞養鴨來的賺錢,在各大城市邊上設養殖場,就近供給當地城市消費,那買賣可比糧食好做的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