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七百零八章(2/3)

作者:朕禦山河字數:8464更新時間:2020-12-19 18:57:49

    鐵的情形與銅不同,鐵很易被氧化,除隕鐵外,自然界中的鐵都呈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的形態存在,純鐵的熔點為一千多度,直接熔鐵在新石器時代根本就不可能,鐵礦石的還原溫度雖然並不需要這麽高,但溫度低時還原速度很慢,對實際生產沒有意義,同時,低溫還原出來的鐵在冷卻時很容易被重新氧化,又變成了鐵鏽。

    因此,盡管銅、鐵礦總是共生,在煉銅術誕生之後,冶鐵術的誕生仍須時日,需要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為其準備足夠的條件,事實是,這場技術革命果然發生了,時間是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公元前兩千六百年,持續近千年之久,相當於中國銅石並用時代的早期。

    從嚴格意義上講,煉鐵其實是一場製陶技術的變革,變革的內容主要是,用快輪製坯代替手製,改革陶窯火道和箅麵火眼,使窯室內的火力更加均勻,擴大窯室直徑,窯壁由直立改為內收,窯壁內收是為了封窯的方便,在陶器燒到一定火候時密封飲窯,就會製造出還原氣氛而燒出灰陶,此時如果讓大量鬆煙進入,使其發生滲碳作用,就會燒出很好的黑陶,由敞口氧化燒製紅陶進步為密封飲窯製造還原氣氛燒製灰、黑陶,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人們已經掌握了對銅鐵冶煉至關重要的知識,高溫下的還原,銅鐵礦共生的前提對於冶鐵術的誕生才有了實際意義,而煉鐵高爐首先在中國誕生也才有了根據。

    華夏早期煉銅使用陶尊,外部塗有草拌泥,起絕熱保溫作用,內麵塗有耐火泥層,銅礦和木炭直接放入爐內,這一裝置不同於從外部加熱的坩堝式熔爐,可以使爐內溫度提得更高,可以想象,在這種內熱式陶尊爐中,當混入銅礦中的氧化鐵礦較多時,在煉渣中還原出鐵來幾乎是一種必然現象。而塊煉鐵在冶鐵史中首先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塊煉鐵也稱為鍛鐵,是在較低的冶煉溫度下由鐵礦石固態還原得到的鐵塊,在西南亞和歐洲等地區,直到十四世紀煉出生鐵之前,一直采用塊煉法煉鐵,比大唐落後許多,冶煉塊煉鐵,一般是在平地或山麓挖穴為爐,裝入高品位的鐵礦石和木炭,點燃後,鼓風加熱,當溫度達到一千度左右時,礦石中的氧化鐵就會還原成金屬鐵,而脈石成為渣子,由於礦石中其它未還原的氧化物和雜質不能除去,隻能趁熱鍛打擠出一部或大部,仍然會有較多的大塊夾雜物留在鐵裏,由於冶煉溫度不高,化學反應較慢,加之取出固體產品需要扒爐,所以產量低,費工多,勞動強度也大,與生鐵不同,塊煉鐵含碳極低,質地柔軟,適於鍛造成形,由於塊煉鐵在鍛打前疏鬆多孔,故也被稱為海綿鐵。

    不難看出,華夏古代的內熱式陶尊煉銅爐很適於冶煉塊煉鐵,曆史上最早的人工冶鐵產品當然也非塊煉鐵莫屬,在華夏的冶鐵史上,一開始就是塊煉鐵、白口鑄鐵和鋼同時出現,這是古代冶鐵工匠的勳業,是世界冶鐵史上的奇跡,總之,華夏冶鐵術在夏代就已開花,春秋戰國之際的鐵、鋼並出,到了大唐這個時代冶鐵術取得突破性進步,成為全天下遙遙領先的技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大唐帝國的冶鐵技術相提並論,差距非常的大。

    另外在冶鐵術誕生之初,需要鍛造成形的塊煉鐵占主導地位,用於刻鏤的剛鐵隻是偶然才能得到,數量極少,問題在於,當冶鐵術誕生的時候,青銅冶鑄技術已接近成熟,煉銅爐也已逐漸由矮小的陶尊爐向具有一定高度的鼓風豎爐發展,這一技術進步的趨勢遲早要對冶鐵術產生影響,當剛鐵由於技術進步變得越來越多,僅僅用於刻鏤已無法消化時,為剛鐵尋找新的出路就成了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