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687章 四處擴張1(1/2)

作者:碩鼠就是我字數:5062更新時間:2019-12-07 18:48:01

    確定了屬國、蕃國的權利和義務後,接下來就是趁機對帝國國內進行整合。

    首先,皇帝宣布取消北方已經實行了快二十年的全民兵役製——在江北,每一個人都是有軍銜的,帝國政府工作人員之前實行的工資薪金待遇,也是跟著軍銜製定的。

    在之前,帝國根本沒有幾品幾品的官級法,倒是有上尉知縣少校知州。

    帝國統一,外部軍事威脅基本消失之後,這種軍國Z義滿滿的做法顯得太過不合時宜,因此取消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軍隊依舊實行帥、將、校、尉、士、兵的軍銜製度。

    但民間官銜則由比較傳統的品級製度取代。

    帝國的最高統治機構為內閣,內閣由皇帝、太子、首輔大臣、兩位次輔大臣、六部尚書共11人構成。

    六部中,戶部負責人力資源(包括婦女工作)、財政、農牧業、銀行業和商業等方麵的工作。

    工部負責營造(路、橋、水利、房屋宮殿等)、工業。

    兵部負責海、陸軍、預備役、民兵方麵的建設工作。

    刑部負責司法。

    吏部負責官員升遷、考核。

    禮部負責教育、祭祀(比如這次祭)、外交等方麵的工作。

    各部下設司,分別處理這些具體工作,每司設立一位侍郎主官。

    侍郎以下官員不表。

    全國行政區劃分,由上到下是省(布政使)、府(知府)、州(知州)、縣(知縣)、鄉(鄉長)、村(村長)。

    至縣一級為止,地方行政也要模仿內閣,設立六部,分管轄區內各項工作。

    鄉地方要簡化為十人以內的領導班子,村成立三人委員會負責具體工作。

    內閣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把觸角直接深入到村,以取代地方上傳統的宗族統治。

    想法不錯,但是比較困難,現在也隻不過算是開了個頭,開始幹這件事而已。

    官銜和行政區結構確定之後,下一件重要任務是確立帝國的都城。

    統一之前,華夏帝國其實是沒有都城的。

    兩個重要的行政中心,泉城是皇帝行在,燕京是太子行在。

    泉城能夠成為行政中心,一個原因是帝國起家在齊省,泉城是帝國控製的第一座大城市,經濟恢複最早,也顯得比較繁華。

    另外泉城在運河旁邊,在大周還存在的時代,這座城市作為應對江南的核心是有道理的。

    但現在,江南已經完全並入帝國,泉城的政治地位瞬間降低,作為皇帝行在已經不合適了。

    考慮到接下來要大力發展江南的工業和經濟,以及針對南洋的擴張,把帝國的行政中心遷往江南勢在必行。

    當然,以上這些理由都是徐世楊的,皇帝徐睦河同意遷往江南的唯一原因是江南足夠繁華,他去了可以好好享福……。

    帝國的第一個都城,定在金陵。

    這座城市背依長江,影響力可以輻射整個江南和大部分江北地區,而且海運方便,徐世楊認為這也有助於滬州府的發展。

    是定都金陵,但其實帝國依舊要維持雙頭龍的姿態——太子行在依舊設在燕京,這裏也依舊是帝國軍事中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