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0155章 普氏野馬(1/2)

作者:日本警視廳笫四搜查班警部字數:4902更新時間:2021-01-06 13:03:07

    野馬?

    見到這個提示,周文文有些不解,等他上網去查後,他這才意識這任務有多坑爹。

    因為總的來說,現存的野馬隻有兩種,一種是歐洲野馬,一種是普氏野馬。

    歐洲野馬滅絕於1876年,於是周文文的希望隻能拜托在普氏野馬上,但網上查到的關於普氏野馬的消息,就更加讓人絕望了,因為在那片區域。

    普氏野馬,學名:Equusferus、Equusferusssp.przewalskii,又稱蒙古野馬,注意普氏野馬不是蒙古馬。

    普氏野馬是大型有蹄類哺乳動物,體長約210厘米,肩高約110厘米,尾長90厘米,體重350千克。

    頭部長大,頸粗,耳比驢短,蹄寬圓。外形似家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

    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體型健碩,從比例上來說,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口鼻部尖削,嘴鈍,牙齒粗大,耳比家馬小而略尖。

    耳短而尖,口鼻有斑點,額發極短或缺如,不似家馬具有長長的額毛。

    背部平坦,有明顯深色背線,順脊柱由肩部向後延伸至尾部;四肢短粗,腿內側毛色發灰,常有二至五條明顯黑色橫紋,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稱“踏青”腿。

    蹄型比家馬小,高而圓。尾基著生短毛,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麵,尾形呈束狀,不似家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

    普氏野馬棲息於山地草原和荒漠,天生靈性機警,善奔跑。

    一般由強壯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頭馬群,營遊移生活,普氏野馬原分布於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

    這還沒完,根據網上的記載,在普氏野馬被發現後不久,來自俄、法、英等國的研究機構和博物館就對蒙古野馬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起初,因為普氏野馬難以捕獲,所以僅僅隻是一些頭骨和皮張被陸續運回歐洲加以研究和保存,但在經過幾度嚐試後,發現成年野馬幾乎無法捕獲,這些成年野馬十分機警,逃跑也特別快。

    人們隻好捕捉剛剛出生的小馬,在1899年至1903年,共有總計50匹左右野馬被相繼運抵歐洲,成為了第一批由人工飼養的蒙古野馬。

    然而由於20世紀初期戰爭的影響,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數量並未擴大,甚至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些普氏野馬僅在捷克布拉格和聯邦德國慕尼黑二園還剩下不到20匹的數量,而這其中又僅有一半有繁殖能力

    而當前全世界飼養的野馬,幾乎全是這10匹3公7母的後代。

    唯一的例外就是烏克蘭阿斯卡尼亞·諾瓦野生動物園為了重建野馬群,除了從慕尼黑和布拉格買回幾匹外,還在1957年從蒙古的國家種馬場買來一匹真正野生的野馬,這匹野馬於1947年捕獲。

    20世紀60年代,蒙古國首先宣布野生野馬滅絕,而新疆作為普氏野馬的故鄉,也由於俄、德、法等國的探險隊不斷大規模捕獵,並將28匹馬駒偷運出境,加之國內大批捕殺。

    於是時間到20世紀70年代時,新疆普氏野馬也基本宣布消失。

    到1985年,分布於美、英、荷蘭等112個國家和地區的存活野馬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養和欄養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