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太史籀文(求訂閱、票票)(2/4)

作者:偶米粉字數:9186更新時間:2021-02-22 00:38:42

    也是現在秦國所通行的文字。

    周清自然也是認識。

    太史籀文,歲月長河稱之為大篆!

    上古之時,諸夏之民觀天地萬物之形體,刻畫成烙印,成就文字,再加上倉頡的整理,成為上古之文。

    其後徐徐演變成陶文,多烙印在陶器之上的文字,神禹立夏,三代始出,一枚枚奇特的字體落在陶器上,落在青銅大鼎上,甚至於落在一塊塊龜甲上。

    成湯立商,多為祭祀占卜,一枚枚文字落在龜甲上,歲月演變,那些仿造天地萬物的象形文字,逐步規矩許多。

    一橫一豎,皆有特點。

    惜哉,國之大事,在戎在祀!

    烙印在甲骨、青銅器上的文字鮮少,尋常之人根本見不到,更別說一枚枚文字,每一人的書寫接不通,除非一脈傳承,否則,根本識不出來。

    其後,諸夏有變。

    盤庚遷都,國事微變,戰事多生,為統禦諸侯,一隻隻青銅器被賞賜出去,連帶著青銅器上的字體都跟隨。

    文字傳遞,逐步有形,且因事不同,一枚枚字體不同,超越龜甲之文甚多,加持青銅器不易損壞,更是容易被記憶。

    加持竹簡、錦帛、平整石塊……出現,上至王族,下至諸侯、大父,盡皆識得此等文字。

    史籀文!

    為大周歲月所變化的文字。

    曆經三監之亂,大周國政安穩,宣王歲月,令太史籀整理諸夏通行文字,以為彰顯典章風華。

    那一次,太史籀整理出近萬文字,由太史籀一個個寫出,通行諸夏諸侯之地。

    因而號曰——籀文。

    大秦僻處西陲,典章風華傳承大周甚多,所行自然史籀文!

    “大王!”

    “莫不相連書同文之策?”

    相邦王綰心中一動。

    近月來,自己也常常和大王商討要事,許多東西一觀也能夠知曉大致苗頭,大王提及太史籀文。

    無疑……和書同文有關。

    卻是,自大秦東出以來,由著國府早就定下的策略,秦軍每每攻占一地,便會在當地落下書同文。

    建造蒙學,教導秦國文字。

    自大周平王東遷,春秋諸侯並起,尤其是隨著一位位諸侯霸主的出現,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國內傳承至大周的太史籀文直接演變。

    數百年的歲月,諸國文字變化甚多,大體以七國為主,實則,還有一些千乘之國的文字。

    繁雜不已。

    眼下,推進太史籀文很順利,也沒有遇到太大難以,王綰覺得此時或許不為重事。

    “武真侯當年曾語,文乃心聲,文不一,心便是不一。”

    “寡人深以為然。”

    “當年大周權柄仍在,諸侯傳承太史籀文,未敢有絲毫逾越。”

    “數百年來,諸侯並起,沒有大周的束縛,諸侯國內的文字自行演變,同太史籀文迥異甚多。”

    “這也是書同文必行之策。”

    “爾等且看,扶蘇五人雖出至鹹陽,然……五人所抄錄下來的《商君書》文字,均有些許不同。”

    “雖都可觀太史籀文形體,細節處,仍有差異。”

    “且看這個字……宜!”

    “五人中,胡亥寫的最為工整,最容易辨認出來。”

    “將閭所寫……則顯得略有焦急,看上去有點像……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